2号店闭店“后遗症”迸发 百盛中原独苗“有点冷”
面对供应商突如其来的“出走”情绪,百盛似乎并无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受消费市场加速趋冷、电商冲击实体门店、区域竞争生态变化等因素影响,很多品牌会采取战略收缩态势。”百盛一内部人士称,这是该公司积极采取门店定位调整的直接因素,供应商的情况在预期之中,更在可控范围之内。
不过,多个信源向本报反馈,百盛在今年出现品牌商出走,是多批次、分散式发生的。在上年度,该商场虽有不少空柜,却并不影响整体形象。但今年春节后,以部分女装品牌撤场为先导,感染了其他供货商群体,形成了“跟风效应”。
真实原因,并未得到百盛方面的回复。不过,来自供应商群体的反馈五花八门:比如,品牌与百盛新定位不匹配,其高管履新管理团队流失,新入场供货商拿到了更为得利的合作条款遭既有供货商不满等。当然,该店市场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经营无法调和、品牌重叠、二七商圈竞争主体增多等种种积累问题也被一并翻出来。
由此说来,百盛在时下遭遇这场变局,理应是多隐患最终迸发的结果。
不过,供应商各种“出走”情绪反馈中,有一条诱因高度一致:自上年9月,百盛万象城店(下称,百盛郑州2号店)关闭后,严重挫伤了其供应商的合作信心。
据了解,2号店由2014年8月低调试营业,2015年9月30日贴出了“关闭”告示。而这,或已创下了百盛(隶属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入华21年来最快的闭店纪录。
“对百盛而言,关闭基因缺陷、招商失利的2号店,丢下数千万投资,在其内部或被称为‘及时纠错’。但是,大批供货商连装修成本都没赚回来,无疑让人对百盛发展态势、运营实效产生深刻质疑。”某服装品牌供应商称,“闭店”负面舆论一旦形成广泛渲染,其实,在供应商群体中只差一个火苗或一个临界点。
如此来看,2015年度,当百盛在郑州市场的“独苗”经营尚可,或符合供货商经营预期,这种零供关系平衡仍可坚守。但今年春节后,当消费市场骤然趋冷,部分供货商销售下滑,无疑将倒逼这一群体合作信心急跌至临界点。而此前积累的种种不适,会借着此轮门店定位调整得以宣泄。更何况,在消费者眼中,身为郑州“第一打折商场”的百盛,在二七商圈并不是无可替代。而供货商的诉求更简单,无外乎再找一个尾货“下水道”。
另值得一提的是,百盛1号店与上海家饰佳磋商物业续租前景不明,亦是催化供货商“出走”情绪的又一诱因。据了解,百盛由2004年进入郑州市场,其合约期应为15年。
“当物业周期仅剩3年,百盛还会不会全力以赴经营1号店?”供应商的这份担心是必要的。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海百盛优客城市广场是如何实现3倍销售8倍客流? 机遇与未来——百盛的商业转型之路 百盛西安再关店 电商时代传统百货“商不起”? 百盛西安再关店 5年在华关闭12家门店 避风塘天山百盛店红豆沙闻到馊味 店家否认变质 搜索更多: 百盛 汇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