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北的“罗森第一店”为例,20 年中多次历经房租上涨,用三宅示修的话说,“付出的房租钱大概足够把这间门店买下来五次吧!”这家门店开张一年后旁边紧挨着的鹿特丹花园才在 1997 年落成,可以说是培养了第一批中国的便利店用户。
记者在现场询问了多位入店消费的顾客,这家 20 年“老店”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地点。2003 年搬到附近的王先生会在周末和朋友约在罗森店碰头,然后驱车前往附近的篮球场打球。在这十余年间,罗森给他的感觉是装修一直在变,产品也一直在变,“进口商品明显比以前多了”。
在日资便利店经营者看来,当便利店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可以说便利店的春天来临了。而现在他们的当务之急,还是把这种模式介绍给更广范围内的中国消费者。
北京 7-Eleven 711 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在接受此前《好奇心日报》采访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现阶段想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怎么吸引消费者,怎么把便利店的盘子做大。”
罗森中国总裁三宅示修也多次表达对于竞争对手的敬意,认为在经营上一度处于迷茫时,“是全家大规模且快速的拓店给了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在日本平均每 2000 人分享一家便利店,而在国内便利店最发达地区之一的上海,这个比例大约在 4000 人共享一家便利店,仍然有增长空间。
罗森上海总经理张晟认为,中国的便利店模式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最早便利店就是个小超市,缺什么就买什么,这是第一代的;第二代就是日式(便利店)刚起来的时候,以办公楼(附近开店)为主,我们把这种称之为刚需,因为大家都需要中午吃午餐嘛。”
而在罗森两年前的市场调研中,办公楼对便利店的使用已经下降到第四位,现在“社区使用”变成了第一位,但和排在后面的车站码头、医院等刚需使用的比例仍然“非常接近”。
90 后和 00 后为便利店经营者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上一辈人相比,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趋于碎片化,一箱饮料哪怕再便宜都不会买,一瓶饮料哪怕贵一点他也懒得多走一两步。简单来说“他们的生活很快,消费习惯碎片化,不那么在意价格”。
张晟认为,“很快”的生活节奏让电商迅速发展,而“碎片化”的消费机会则在便利店这里。
根据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2015 年每天都有 3 家新的便利店开业,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便利店业界流传的说法是:2018 年便利店的春天会真正到来。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上涨,便利店的日销会达到新的阶段,与人力和房租成本持平。(来源:好奇心日报 作者:宣海伦) 共2页 上一页 [1] [2] 从奶昔蛋糕 看罗森“小商圈制造型零售业”模式 上海罗森迎20周店庆 加盟罗森便利店的利弊分析 日本罗森便利店筹划未来五年海外门店 日本罗森便利店通过并购扩展美国业务 搜索更多: 罗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