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战略巨痛
对于一个像长虹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来说,董事长的职责并非日常管理,而是思考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把长虹比作一艘家电航母,那么赵勇就是舰长,他得时刻保证这艘航母航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显然,在对战略的把控上,赵勇存在明显不足。在其接替董事长之位后,长虹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尝试,一是从产品组装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希望解决中国平板电视的“缺屏之痛”;二是收购美菱电器和华意冰箱,进军冰箱和空调领域,完善“黑电+白电”的产业布局。
从长远来看,挺进彩电产业链上游,无可厚非。毕竟长虹销量大,如果把屏做好了,能省很多钱,极大地提升利润率。可惜的是赵勇赌错了方向。长虹进军等离子面板时,全球平板电视分成了两大主要技术流派,一个是等离子电视,一个是液晶电视。由于液晶面板投资门槛高,所以,等离子更让赵勇动心。他力排众议,推动长虹上马了国内第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高达60亿元。
然而,现在平板电视完全是液晶电视天下,等离子电视已经销声匿迹了。随着索尼、东芝、先锋、日立先后退出等离子电视生产,2015年,全球等离子巨头松下也不得不终止等离子生产。长虹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随即沦为“鸡肋”。
这次决策失误给长虹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巨额资金投入泡了汤;二是相关项目成为负资产,处置起来相当麻烦;三是长虹错失市场良机,被加速边缘化——这也是长虹在这些年萎靡不振的根源。
其实,在长虹进军等离子面板之际,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的优劣已经隐约显现,初露端倪。可惜这些信息并没被赵勇敏感地捕捉到,他以液晶面板投资更贵为由选择了等离子面板,这也凸显赵勇在战略决策上的短视——以钱为衡量标准,而不看技术发展趋势。长虹虽然在2009年与台湾友达共同出资一亿元,在绵阳组建了合资公司生产液晶电视模组。但这些比起在等离子上的投入,只能算是小儿科。
现在家电企业都在向多元化布局发展,单一业务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形势。长虹同样面临业务增长的天花板。赵勇主持完成“黑电+白电”产业布局,为进一步做大体量提供了可能,确实算得上一步好棋。但无论是长虹的冰箱也好,空调也罢,并没有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辉煌业绩来,都只能算是二三流品牌,与其战略目标相去甚远。
在家电智能化大潮汹涌的今天,赵勇也意识到智能化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开始带领长虹进行积极转型,推出了“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平台”,目前主要主营两大业务:智慧物业和智慧健康,将公司重新定位成“个人及家庭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有意思的是,长虹却把最智能化的终端否决了,2014年,长虹把国虹通讯的股份卖掉了。在董明珠推出智能手机,美的联手小米,共同打造智能家居如火如荼的当下,长虹集团却把国虹通讯卖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长虹向智能化转型的心意是否真诚,方式是否妥当。
赵勇决策失误,也引起了内部老同志的强烈不满。2015年7月,长虹第三号人物,长虹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学军采用公开报案方式,实名举报长虹集团、长虹股份董事长赵勇涉嫌严重滥用职权,4次决策绕过董事会,私下做主的违规操作,导致长虹陷入巨额债务,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特别是在对鑫昊等离地子项目实施整合过程中,长虹为对方承担了20亿元投资资产,10亿元银行贷款。
如果杨学军所说属实,赵勇这种不知民主,只知集中的个性,对企业发展有利有弊。如果决策正确,对企业发展是福;如果决策错误,那就容易把企业带进万劫不复的“泥潭”。至少从现在来看,赵勇带领长虹,错误决策因素要远大于正确因素。(来源:法治周末 曾高飞) 共2页 上一页 [1] [2] 美菱不甘心只做冰箱 长虹大白电发挥整合效应 美菱抛生态圈计划欲再造一个 长虹系白电王国野心暴露 长虹一季度业绩开门红 改革措施浮出水面 4KHDR语音智能电视五一钜惠来袭 买长虹60G3 送699元儿童智能手表 四川长虹巨亏20亿 受困五大短板欲押注智能化突围 搜索更多: 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