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在中国市场恒天然也因为向各大乳企提供原料粉而被熟知,然而在2013年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后,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名气和营收双双受挫,由此恒天然也开始了漫长的修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开始,除了对液态奶等终端产品的布局外,恒天然也着力布局餐饮渠道,从而提升利润。
有数据显示,恒天然2016财年中期业绩显示,恒天然的收入同比下降了9%至88亿新西兰元,但是该公司中期税后利润同比上涨123%至4.09亿新西兰元。恒天然方面称,这主要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功劳。
参差不齐
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恒天然进入修复期后,对于产品市场的发力较为明显,这也是恒天然转型的动作所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球的利润正在增长,但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恒天然的增长仍然处于薄弱期。
据宋亮介绍,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从牧场开始,然而由于国内牧场运营成本较高,恒天然的牧场处于亏损经营;此外,恒天然在中国市场拥有奶粉品牌安满和安怡,“恒天然的奶粉在中国销售多年,但是基本上都无法进入第三梯队,也就是说,5亿元的市场规模都无法达到,也正因如此,恒天然与贝因美签订了战略合作,恒天然要借助贝因美的渠道销售奶粉,但是从目前来看,贝因美渠道对于恒天然奶粉销售的贡献率也不是很高”。
在牧场及奶粉业务板块表现不尽如人意之时,恒天然的液态奶则借助进口奶粉认可度提升的形势,表现良好。宋亮称:“目前在华东和华南市场的销量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恒天然从去年开始着力的餐饮渠道供应,也有抬头之势。例如向餐饮、烘焙连锁等客户提供黄油、奶酪、奶油等多种产品。不过,这一产品渠道不具有普及性,受众面较为狭窄,因此总体量较小。
宋亮从恒天然各业务板块的表现分析表示:“各板块的转型仍在初期推进阶段,随着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回暖,恒天然具备增长潜力,然而短期内仍然是市场培育,各板块对于收入和利润的贡献也较为有限。”
北京商报记者 钱瑜 阿茹汗 共2页 上一页 [1] [2] 冰淇淋店开进天猫 它的背后是乳品公司恒天然 恒天然调整中国策略:聚焦高附加值产品 进军非一线城市 做“大包粉”的恒天然如何撬动中国餐饮烘焙业? 多美滋中国连亏3年 公告多次归咎于恒天然事件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2016财年中期业绩增长明显 搜索更多: 恒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