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麦德龙旗下便利店品牌“合麦家”的两家新店在上海正式开业,被业界称为便利店行业的又一劲敌。由于受电商影响较小、门店面积小、发展方式多样灵活,“小而美”的便利店业态正在成为目前零售行业最受追捧的业态。
然而,相比起便利店的“小而美”,进入中国20年的麦德龙却俨如一座“庞然大物”。经营定位为“仓储型超市”的麦德龙过去目标消费群限定为工商领域的经营者、群体消费层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客户。同时,为了确定自己的目标顾客,麦德龙一直严格实行会员制,只允许具有会员资格的顾客入场并提供服务。增开便利店之举,无论是从店面规模还是目标人群来看都与麦德龙以往的作风大相径庭,做惯了企业用户的麦德龙如今跨界开展便利店业务,究竟是无奈转型还是主动打响的生存保卫战呢?
仓储型超市的坚守者
国外仓储型超市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轮大的转变与洗牌,其中不乏黯然淡出中华市场的失意者。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会员制仓储超市万客隆曾一度稳坐中国零售市场的第一把外资交椅,当时的数据即便现在看来仍是诸多零售企业不可求的“零售辉煌”。1996年,万客隆在广州的万客隆商场开业之初便创下每天销售额400万元的纪录,半年多累计销售额达5亿多元。1997年,万客隆的北京洋桥店开业当月就创下了平均销售额500万元的佳绩。
与麦德龙经营模式极其相近,万客隆采取的也是“店库合一”的立体销售模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中国内地仓储型会员的开创者在2008年被乐天玛特收购之后便悄然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究竟万客隆的退出只是一个零售企业运营失败的个案还是仓储型超市难以逃避的命运呢?
纵观国内仓储型超市,苦苦坚守者中表现抢眼的麦德龙将自己入华20年的成功经验主要归纳了两点:产品质量和冷链物流优势。
麦德龙中国企业公共关系部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仓储型超市和其他实体零售业态面临的挑战差不多,这是零售业态不断发展、消费升级所必经的阶段。凭借在食品安全和质量领域的严格管理、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优良的服务,麦德龙在中国一直保持着业绩的稳步增长。”
麦德龙表示,作为唯一一家在中国所有商场门店都通过航天级安全的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认证的批发企业,麦德龙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食品安全链。从供应商的选择,配送中心的把关,到物流运输中的温控,再到商场收货,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麦德龙都遵行HACCP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麦德龙食品区域的低温环境也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商场还针对不同种类食品的储藏、加工、销售及售后配送等环节进行不同的温度设置。以肉类为例,储藏区的温度设置在0°C至6°C,加工操作间的温度10℃,而销售区则控制在0°C至4°C。麦德龙将每种食品置于正确的温度环境,这样的温控体系既保障了产品的新鲜又确保了最高标准的卫生安全。
同时,新食品安全法提出了实现食品可追溯,麦德龙在2007年便研发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现在已经涵盖3000多种可追溯商品,包括果蔬、畜禽制品、奶制品、水产品和综合类五大类产品线,方便顾客在透明而便利的信息链中,选购到安心的产品。顾客只要有手机APP或者关注麦德龙官方微信号就可进行现场扫描查看。
麦德龙商场还在不同种类的食品区域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为了避免食物交叉污染,采用分色管理方式,如绿色代表蔬果类,蓝色代表水产品,而所有与肉类相关的,从刀具、容器到员工的工作围裙都为红色。
此外,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还体现在各种顾客体验的细节之中。例如在烘焙区,商场会张贴食品配方及过敏源提醒;在优速达送货区,麦德龙配备了保温箱和冰袋,真正做到了“冷链不间断”。
一方面积极拓展着便利店业务,同时麦德龙似乎并不打算放弃扩大在华仓储型超市的规模。麦德龙公关部王媛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麦德龙一贯重视中国市场,并且仍然计划在中国扩大自身的会员制商场网络,并加大投资力度以提升现有商场的设施及服务水平,从而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关于是采用自买土地自建商场还是采取租赁方式,将取决于当地地产、商业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
从“大”到“小”
麦德龙过去的客户群体主要包括四大类:餐饮业各类企业;中小型零售商;需要原材料的经营类企业包括工厂、小店面、夜总会等;以及需要原材料的非经营类机构包括政府、学校、各种联合会等。
入华之后,麦德龙逐渐放开消费群体的限制,普通消费者通过办理会员卡也能进入到超市进行消费,然而这部分人群始终并非麦德龙销售的主要客户群体。麦德龙似乎也在不断思考,怎么样才能通过“补短板”的方式牢牢抓住这部分顾客。 共2页 [1] [2] 下一页 麦德龙多渠道战略加速 在上海首开2家合麦家便利店 麦德龙便利店品牌合麦家两家新店在上海开业 搜索更多: 合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