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有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竞争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适当的反应,才能促成其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头上的亏损帽子被摘下之后,让一度低迷的李宁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李宁则一再强调,产品、渠道、运营能力的提升,是扭亏为盈的关键。
应该说,面对充满太多变数的市场环境,李宁变革与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也只有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竞争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适当的反应,才能促成其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只是,李宁的每一次变革似乎都是在一波三折中冒险。
一变再变的代价
作为李宁来说,最为直观的改变要从其品牌广告口号说起。它先后经历了“中国新一代的希望”、“把精彩留给自己”、“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一切皆有可能”和“让改变发生”等七个口号的演变。
事实上,标识变更并不单纯是视觉或者宣传的过程,更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它代表着战略定位、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组织者追求目标的一种转变。从李宁的口号演变,不难看出,其由保守到国际化再到向着高端和年轻时尚化发展的品牌重塑轨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切皆有可能”,应该说这是李宁最广为传播的一句广告语,也伴随着李宁的快速增长。它说出了运动者和年轻人的心声。彼时,李宁比任何时候都要了解消费者,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李宁在产品的创新上没有跟上步伐,以至于目标消费者与实际购买者严重错位,品牌老化、缺乏个性、平庸,被消费者视为时尚的门外汉。
不论是价格细分的市场,还是年龄细分的市场,李宁都无法安于现状。提高年轻人的认同感,是李宁品牌重塑的根本原因。所以,进军一线城市,开拓新生代消费群,成了李宁的出路所在。于是在2010年,李宁将“一切皆有可能”变成“让改变发生”,同时,宣布其沿用了多年的李宁LN旧logo正式为“李宁交叉动作”的新logo替代,完成了从“土”到“洋”的靠拢,品牌形象更加时尚、性感。这一年也被称为李宁变革元年。
换标后的李宁成为了提价的激进者,其2010年第四季度服装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达17.9%。而提价带来直接的后果就是性价比优势消失,市场失去竞争力,随后出现便出现了单店销售下降,库存积压,和大量关店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仅仅通过换标或者更改宣传口号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品牌要实现真正的进化,还需要系统性的战略以及相应资源的支持和推动。
换言之,外在变化的背后正是显示出了李宁针对不同时代的主流群体消费诉求的市场回应,且每一次的变革都是紧迫而又充满挑战。
外在表现的改变只是李宁品牌重塑的第一步。
产品定位的迷茫
在产品的定位上,李宁一直在休闲时尚和运动之间徘徊。
在公司成立之初,市场的旺盛需求让李宁公司开始扩充品类,除了运动服装、鞋子、运动配件,还和合作伙伴合作推出皮具、健身器械、西装、衬衫、文具、化妆品等类别的商品。一度导致产品体系混乱,对于细分领域无法做到深耕。在1999年,当李宁在中国达到7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时,耐克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也仅仅是3亿元,阿迪达斯只有1亿元。而2003年,李宁在国内保持了9年的领先位置,被在中国精耕细作28年之久的耐克抢走。第二年,阿迪达斯亦超越李宁,排在第二的位置。这一次经历让李宁记忆深刻。
尤其在2005年以后,李宁开始品牌的横向化布局,分散了李宁的资源,让李宁在国内市场的品牌营销和渠道深耕上的优势消失殆尽,自营渠道的销售占比一度下滑到10%~15%之间,渠道不稳,话语权变弱。
到了2008年,李宁突然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不再仅仅是耐克和阿迪达斯这些跨国巨头,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帮,以及以过去被自己低价剥离出售的Kappa为代表的休闲体育服饰品牌,正在迅速成长为强大势力。不得不说的是,在一二线城市,阿迪,耐克影响力超过了李宁,而在三线以及以下的市场,361°、安踏之类的又比李宁的价位更加实惠。
虽然李宁也一直致力于品牌形象在时尚化方面的努力,但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流消费群体逐渐步入中年的市场现实,李宁品牌形象在市场上也出现了老化的迹象。 共2页 [1] [2] 下一页 李宁体验店 ,只是健身俱乐部? 李宁“扭亏”:9.6亿元存货隐患依然未除 李宁扭亏后遗症难除:10亿存货待处理 衣服仅卖50元 李宁扭亏后遗症难除 尚余9.6亿元存货待处理 易贷网P2P董事长李宁荣膺 首届中国西部新金融风云盛典年度人物奖 搜索更多: 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