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实、和黄疑似囤地的地区
港商为什么频频卖掉内地物业?
李嘉诚为什么频频卖掉内地物业?是否真的看空内地楼市?其实,李嘉诚代表了一批港资房地产商,过去20多年,他们在内地楼市的命运与际遇,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港资房企项目被中资房企并购,背后和房地产行业盈利机制、商业消费模式转变有关系。过去一些城市在土地出让方面优先考虑港资企业。现在随着消费模式转变,对于市区商业地块的依赖程度减少,过去一味囤地慢节奏开发的项目反而被冷落。
业内分析认为,李嘉诚在内地的变相囤地式的“慢开发”模式已经不再受用了。长和系拿到一个项目,一般五六年后能真正进入开发阶段就是快的,多数项目一直处于设计阶段。通过时间换空间,往往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这样的做法在过去行得通,但在当下的环境下却很难行得通。
具体而言,李嘉诚撤资背后有三大原因。
其一,地价太高。近几年,李嘉诚基本上没在内地拿地。重要原因之一,地价太高。大型港资房企,过去多年一直布局一线城市和少数核心二线城市。但近几年这几个城市的房价与地价持续快速上涨,而且地价涨幅高于房价。尤其是2011年之后,三四线城市持续低迷,大开发商被迫调整布局战略,重归一线城市,宅地竟争异常激烈,“面粉贵过面包”成为常态。风险防控意识强的港资房企,根本没办法在公开市场上获得地块。
其二,囤地不易。大家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型港资开发商在内地的很多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常常需要开发很多年,其开发周期远长于行业平均水平。就拿世纪汇说事,2004年以1.2万元楼面价获得,10年过去了,仍未竣工,一个商场和两幢办公楼,项目规模并不算特别大。如此优质地段,如今地价都超5万元了。过去多年,李嘉诚们的部分项目,常被媒体质疑囤地。但是,近几年大陆的土地调控与管理趋严,项目久拖不建,或建而不成,政府越来越难以忍受了。
其三,优势不再。上世纪90年代,内地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当时港资开发商都是市长书记们的座上宾,招商引资的重点客户。因此,港企常常能以非常优惠的地价与其他条件,获得优质项目。而1998年房改之后,内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培育和催生了一批内地大型房企,尤其近三五年,万科、绿地、恒大、中海、保利等迅猛发展,如今地产巨头俱乐部中,已基本见不到传统港商的身影。除了在商办类持有物业方面仍有少许优势外,传统港企原来拥有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
官媒怎么看?《人民日报》称“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李嘉诚此前对媒体的解释并没有阻挡外界将其行为解读为“从中国撤资”。新华社了望智库发表的署名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这种情绪引爆。文章认为,李嘉诚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表现。
文章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某门户网站有数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对文章的观点支持和反对几乎各占一半。随后,李嘉诚长和集团否认撤资,强调有买有卖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应该如何看待李嘉诚“投资路线图”的转向?针对有人将此解读为李嘉诚看空中国的信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则认为,在法治和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来源:腾讯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许家印再度牵手郑裕彤 恒大豪购新世界内地4项目 武汉航空路新世界跨界 引入K11购物艺术中心 天虹商场董事总经理高书林:旧格局和新世界之间全速转换的高手 携手新世界百货 淘品牌茵曼开出首家实体直营店 新世界百货试水O2O品牌 与茵曼跨界合作 搜索更多: 郑裕彤 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