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屈臣氏在香港铜锣湾恩平道开出全球第12000家商店。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李泽钜称“将继续在香港进行投资。”
在香港、台湾逛过屈臣氏的人,再到内地的屈臣氏门店后,“这是同一家公司吗?”,疑问会快速浮上心头。在台湾,屈臣氏店面深入大街小巷,每家门店至少三个楼层起跳,满满的美日欧精选美妆商品折扣跃入眼前,每周六的大折扣日常常导致门店大排长龙,排队结账的人群塞满过道。
像香港、台湾这样地狭人稠的地域,逛街就是一种周末休闲,较早开放商业化的社会进程也巩固了实体店铺消费的人群,出门买东西是一种乐趣,导致电商购物远远落后于实体店面业绩。然而在中国内地并非如此,线上购物比实体店铺更为方便,商品品项多元、价格透明可比较,网上商家评价一目了然。
李氏零售帝国在中国一度引领零售业风潮。但如果不能拥抱变化,很容易在新的商业潮流中落伍。正如你很难确定今天的微信明天是否还是第一品牌,毕竟我们见证过微博、MSN等社交产品的快速式微。
例如,早在1984年,李嘉诚旗下百佳超市就在深圳蛇口开业,这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家超级市场。但截至2014年,百佳在中国区仅仅开出67家超市,可谓增长乏力,其表现远不及国内外诸多超市品牌。
事实上,屈臣氏已经开始了电商化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去年9月,屈臣氏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锐意在未来18个月内,把电子商贸占全球营业额的份额提升至5%。”5%的目标,却被描述为“锐意”。传统零售商的思维定势或是症结所在。
老式商业模式的中国危机
这一问题在以实体店铺起家的屈臣氏官网商城中表现得更为直接。点开任意产品的详情页面,它看起来都很像是一家在线超市:提供产品的简单信息和一些最为基础的护肤常识,没有华丽的图片来展现效果,没有购物引导,更遑论使用者评论等内容了。
可惜,在美妆这个极为仰仗冲动消费的行业内,返璞归真并不能吸引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外产品偏高的定价也无法留住那些理性的用户群——对后者来说,积分和小礼品远不如十几元的价格差来得有吸引力。
屈臣氏的用户群体定位一度非常清晰,就是针对中低端消费者,用一致的消费体验来吸引他们购买。为此,屈臣氏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CRM体系,花20块钱购买一张会员卡,消费者就可以享受会员价,并收到屈臣氏的促销信息,购物积累的消费积分可以直接抵作现金,这对囊中羞涩的学生们来说还挺诱人,也是促使她们重复购买的最主要动力。
只不过,从2004年进入中国大陆以来,最初那批屈臣氏的忠实消费者早已不是学生,她们的消费能力快速提升,而屈臣氏本身却裹足不前,十年如一日地销售着那几款经典产品。
开拓新的消费群体当然是出路之一,在这一点上,屈臣氏遭遇了诸多竞争对手。在如今的美妆零售中,仅仅用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已经被证实越来越不可行,新一代的消费者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产品,附加足够有诚意的服务,最好还能免费试用,送货上门,包退包换,这一切都是屈臣氏这个传统超市不会去做的。
现在,连手机流量都不会在下月清零,屈臣氏的会员积分却还是会在年底清空;竞争对手们已经能根据使用者过往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推荐商品,屈臣氏还在固守自己的促销节奏;即使是涉足电商,与那些灵活利用资源的零售商相比,屈臣氏仍坚持用传统方法粗暴地解决问题,商品从位于昆山的仓库统一发出,配送时间为2-7天不等,其1700家门店仿似并不存在。
老式零售业中那些套路,遇上仍然多变的发展中经济,就不一定奏效了。对李嘉诚而言,他赖以起家的传统产业模式,恐怕很难像他为孙儿李长治取的名字一样,长治久安。(文/天下网商记者 吴思凡 胡采苹 周麟对本文亦有贡献)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李嘉诚亲驳撤资论 疑问未除 李嘉诚和他的城:李系称香港是内地的城 环球时报社评:内地舆论对李嘉诚去神化 但无敌视 李嘉诚商业行为和爱国关系不大 李嘉诚罕见回应“撤资”质疑 搜索更多: 屈臣氏 李嘉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