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沉默换不回舆论平静,前亚洲首富李嘉诚及长和集团在9月29日终于做出回应。这份回应特地提到,“在零售方面,集团于全球现拥有逾13,000间零售店铺,其中内地由两年前的1300间增加至今天2300间,增幅为77%,扩展步伐迅速。” 那么,问题来了,李嘉诚在中国的零售业到底做得怎样?
李嘉诚及长和集团旗下的零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屈臣氏集团。根据其官方网站资料,屈臣氏1841年在香港创立,2015年8月11日在香港铜锣湾恩平道开出全球第12000家商店,由一家香港小药房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保健美容零售商。在亚洲,其零售品牌包括屈臣氏、百佳、丰泽电器及电子产品、屈臣氏酒窖、GOURMET时尚美食购物广场等。
根据长和集团8月25日发布的年中报告,屈臣氏中国2015年1-6月营收为111.26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90多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13%。在当下的零售业,这也不是一个过得去的成绩(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中国零售企业百强201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6%)。而且,这个成绩背后,是屈臣氏中国店铺数目较去年同期增加24%。这意味着,屈臣氏中国的平均单店业绩实际上在下降。
屈臣氏“凡客式”困境?
在一线城市的屈臣氏内,货架上的商品仍然密集排布着,导购的热情也一如既往。但在很多门店,以往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不复存在。在杭州文二路,《天下网商》公司楼下就有一家屈臣氏门店,但前些天贴出了“停止营业”字样。这是李氏帝国零售产业一度的龙头品牌。
2014年,屈臣氏放弃原先的上市计划,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出售屈臣氏近25%股权,套现440亿港元。
根据屈臣氏公布的最新5年规划,至2017年在中国地区的门店数量将增至3000家,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屈臣氏门店数量一度爆发式增长700家,达到2014年底的1700多家。
屈臣氏高歌猛进的开店态势让人想到当年的凡客,同样拥有OEM代工的贴牌生产,同样有庞大的产品线和员工数量,再加上中低端的低价客户定位,这些相似点让屈臣氏困境带有凡客的味道。
零售业的根基在于产品,这是屈臣氏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尽管拥有骨胶原、Water360、燕窝等多个自有品牌产品线,再加上一系列开架美妆品牌的补充,屈臣氏货架看似摆得满满当当,却无法非常有效地触达消费者的需求。当一个消费者进店购物,第一感知是迷茫的,因为完全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无论是价格、功效还是包装,屈臣氏并未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和陈列,产品间的区分度近似于无。
如同凡客一样,屈臣氏这个名字一度意味着低价优质,但OEM代工的做法很快就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对消费者来说,有那么多便宜好用的产品天天在网上做特卖,为什么要费力去屈臣氏购买一款功效可疑的产品? 共2页 [1] [2] 下一页 李嘉诚亲驳撤资论 疑问未除 李嘉诚和他的城:李系称香港是内地的城 环球时报社评:内地舆论对李嘉诚去神化 但无敌视 李嘉诚商业行为和爱国关系不大 李嘉诚罕见回应“撤资”质疑 搜索更多: 屈臣氏 李嘉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