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图片来源:长江商报)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长江商报)
随着政府对三公消费的限制,白酒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戛然而止,销售成绩普遍遭遇“滑铁卢”,“深度调整”也涉及到酒企高层。
12月26日晚,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连发两份公告,董事会收到董事长李秋喜(53岁)等三人的书面辞职报告,并同意选举谭忠豹(51岁)副董事长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汾酒表示,“这一人事变动是为了进一步明晰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汾酒厂股份公司的营销能力。”
消息甫一传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多种猜测。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业绩下滑导致人事变动。而业内人士认为,汾酒高层大换血,李秋喜在鼎盛时期退居二线,或拉开大型酒企的放权改革的序幕。
营收下滑汾酒高层换血
对于李秋喜等人在职期间的表现,山西汾酒董事会给出的官方评价是:他们恪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致力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力推公司业绩提升,努力为股东创造价值,对公司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山西汾酒董事会选举副董事长谭忠豹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同意选举韩建书董事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董事会同意选举常建伟董事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会议确定李明强、刘卫华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杜文广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山西汾酒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亿元,同比下降42.74%;净利润为3963.66万元,同比下降80.85%。与第二季度业绩相比,收入下滑的情况继续恶化。山西汾酒第二季度收入7.43亿元,同比下滑41.50%;净利润1800万元,同比下滑92.31%。
而前三季度,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30.0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3.27%;实现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6.39%。
第三季度财报刚发布不久,山西汾酒董事会就发生巨大的人事变化,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2014年,汾酒的销售额不太好,与往年相比要差很多,现在白酒行业正处于调整期,明年能否走出低谷还不好说。”山西汾酒一位经销商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今年年初山西汾酒渠道库存积压,新品招商也不理想,以前一瓶酒赚20元,现在一瓶酒赚10元,看上去是在下滑,但实际上还是赚钱的,就是赚得少而已,他们现在也在细分市场,也会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实际上,业绩下滑的不仅只有山西汾酒一家酒企。2013年,泸州老窖、五粮液、山西汾酒利润同比下滑22%、20%、28%,而水井坊更是大幅缩减145%。
汾酒回应:系战略决定
12月27日,汾酒集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此做出公开回应,“根据证监会2013年12月对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例行检查,提出的有关法人治理结构相对独立的整改要求,应李秋喜先生多次请求,与省国资委主要领导多次沟通,经国资委批准,决定辞去下属上市子公司汾酒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职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敬民先生也同时辞去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长职务,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清晰、各司其职的作用,这也是根据汾酒集团发展战略需要作出的决定。”
汾酒表示,“这一人事变动是为了进一步明晰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汾酒厂股份公司的营销能力。”
据了解,李秋喜、王敬民在汾酒集团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前者既是汾酒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其下属核心企业、上市公司汾酒厂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后者既是汾酒集团党委书记,也是汾酒厂股份公司的副董事长。
此外,汾酒集团还表示,“辞去汾酒股份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职务后,有利于李秋喜先生、王敬民先生集中精力履行汾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推动汾酒集团战略新思维和集团管控模式的落实。”
长江商报记者还了解到,12月29日,在汾酒集团发布公告后的第三天,依然任职汾酒集团董事长的李秋喜就来到了上海,就上海汾酒销售公司混合所有制试点推进情况进行调研。
同时汾酒集团在官方微信账号上发文表示,“在进一步理顺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汾酒明年的业绩将出现触底反弹,有望实现四个10%,即业绩提升10%、利润增加10%、费用投入提高10%、成本降低10%。”
由此看来,李秋喜等人的离职原因,似乎并非外界猜测的“业绩下滑导致人事变动”,而是出于长远考虑。在该集团的新年寄语中,李秋雨也表示,“2014年,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艰难选择上,我们坚定地维护了后者。通过营销组织、市场架构、产销协调、成本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推进,为汾酒视野的长远发展赢得了空间,奠定了基础。” 共2页 [1] [2] 下一页 汾酒业绩断崖式下滑之殇 高层称战略上不会大变 山西汾酒人事巨震背后:业绩持续恶化 汾酒集团回应“山西汾酒巨震”言论 汾酒集团回应“汾酒巨震”言论:正常人事变动 山西汾酒董事长辞职 折戟在行业“冬季” 搜索更多: 汾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