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珍君是典型的“洋人”,而李宁是在国内体育品牌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摔打出来的本土品牌。没有“基层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对于复杂的中国市场,他显然不如安踏、匹克等晋江系品牌熟稔。
目前,金珍君是不是真的离职,暂时还没有答案,但越来越清楚的是,在金珍君掌舵的2年多时间里,在整个行业都在复苏的时候,李宁公司还没有走出困境。
金珍君两年做了些什么?
实际上,在金珍君接管李宁公司时,公司面临着品牌重塑失败、高层动荡、股价大跌等诸多问题。而在当时,行政总裁张志勇的离任使得李宁雪上加霜,金珍君本人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对李宁进行一系列改革。
从调整组织架构到更换管理层,再到如今还被李宁方面执行着的三阶段变革,金珍君所给出的变革方向在业内人士看来并没有错:第一阶段用6至12个月的时间解决存货、成本、组织执行能力、渠道、专注核心业务和改善营销效率等6大短期问题;第二阶段在2012年至2014年改善供应链管理、营销和产品规划模式,注重包括产品的开发及消费者体验,以巩固李宁品牌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导地位;第三阶段用2至4年,着手改造业务模式,在满足消费者品牌体验的同时,提高零售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最重要的是,公司在金珍君的带领下,开始扩大直营业务。资料显示,2012年6月,李宁拥有加盟店6657家、直营店646家,直营销售占比20.8%;2014年6月,李宁拥有加盟店4552家、直营店1119家,直营销售占比38.3%。明确李宁品牌定位:卡位“中端”。金珍君曾表示,李宁品牌想抓住的,就是大众回归理性消费的机会,将中端消费市场作为产品的突破口。
实际上,金珍君的强力改革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由于更换了很多高管,李宁发生了严重的离职情况,这就造成了执行力的问题。“张志勇是商量着来,金珍君太猛了,很多人又不太适应,内心不一定都支持。”一位离职不久的李宁高管曾表示,“他的改革大方向是对的,只是不太了解李宁跟达芙妮的不同。”
无法评价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金珍君的改革成功与否。但根据李宁公司近两年的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李宁的亏损额大幅收窄至3.92亿元,但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再次扩大,亏损5.86亿元。同时,李宁成为2014年上半年5家上市体育品牌中唯一亏损的公司。与此同时,李宁也不断关店,截至去年6月30日,其门店数从2012年初的8255家缩减至5671家。
opinion
“寒冬期”持续 去年“李宁”关店519家
李宁、安踏、匹克、鸿星尔克,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运动品牌在2010年之前曾经历过高速成长的“黄金十年”,自2011年起业绩开始整体下滑,“关店潮”“库存门”等负面消息接连不断。去年11月17日,李宁公司宣布金珍君卸任行政总裁,这位自2012年上任时被称为李宁“救世主”的美籍职业经理人的黯然离开,似乎传递了变革失败的信号。
匹克体育此前公告称,2015年一季度订货会订单总额(按批发价格计算)录得10%-20%的增长。截至目前,匹克已连续4个季度订货会订单实现增长。361°近日发布2014年第二季度营运报告显示,其冬季订货会订单成绩优于预期,批发订单较去年冬季订货会增加8%。
而仅在武汉,据武汉服装商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本土运动品牌发展的态势并不乐观。仅李宁一家来说,跟三年前相比,关闭的门店超过了三分之一。”
实际上,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的寒冬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北京奥运会带动了国内空前的运动风潮。在那几年间,国产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面世,不少品牌也在彼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接下来,有些盲目扩张的运动品牌也开始逐渐尝到苦果,业绩不断下滑、亏损,爆发关店潮;市场对运动品牌在“泛时尚”与运动之间的摇摆表现出不满。我国运动品牌陷入低谷,同一时间,快时尚品牌大幅度挤压市场。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国内六大运动品牌李宁、安踏、匹克、361度、中国动向和特步的存货总量达31亿元。历史数据显示,2011年底这六大品牌的总库存为36.99亿元,到2012年中升高至37.21亿元。除中国动向关店数目不明外,李宁、安踏、匹克、361度和特步在去年总共关店2000余家,其中361度和李宁关店最多,分别为783家和519家。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魏凡)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李宁艰难转型:众对手皆盈利而我独亏 李宁:从106块金牌至110亿身价 李宁融资17亿港元 事与愿违股票仍大跌 李宁出山筹钱挽救困局 17亿港元是否能解燃眉之急? “乔丹”“李宁”等10款品牌鞋质量不合格 搜索更多: 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