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走入一家绫致旗下品牌的店内,就不难看出,绫致在终端销售人员的投入上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品牌。一旦有消费者进入,导购员就会热情地迎上来,还时不时对消费者冠以“宝贝”、“美女”这样的亲昵称呼。随后,导购员会寸步不离地跟随着消费者,介绍产品,劝其试穿,甚至有些过分热情。
但根据绫致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中不懂搭配的不在少数。尤其是近些年绫致将渠道下沉之后,很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审美素养还不成熟,因此,顾问式营销对终端销售起着决定性作用。试穿率和购买率一直是让绫致自豪的资本。绫致的数据显示,在JACK&JONES店内每3个人试穿基本就会有一人购买。
快时尚异军突起
不知从何时起,占据商场金角银边位置的绫致旗下品牌开始陆续撤柜,取而代之的则是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多层卖场。 “快时尚的进入,对绫致产生了很大冲击。”从绫致公司的发展曲线来看,其走下坡路的时间正好与快时尚爆发的节点重合。
2006年,以ZARA为首的众多快时尚品牌进入国内市场,从ZARA 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首店被追捧,截止到2013年6月,ZARA、H&M、UNIQLO、GAP四大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达523家。甚至有一年半内平均两天半就开一家新店的纪录。
曾有调查表示,绫致早期的客群与现在快时尚的客群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同样的欧美风格和款式、更快的更新速度、相近乃至更低的售价,让快时尚品牌迅速博得了国内消费者的欢心。
反观绫致公司的几张“老面孔”,店面形象多年如一日,原本出彩的欧式风格也在这些新进国际品牌的冲击下变得模糊、平庸起来。就性价比而言,绫致时装现在在快时尚面前也毫无优势。
库存、代工多诟病
“几乎每个商场都是绫致的特卖场,估计又是全国统一的清库存活动。”此前就有业内人士称,绫致在中国的发展属于“透支性”过度发展。尤其是ONLY、VERO MODA两个品牌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平均水平,难免积压库存。
面对这个难题,电商一度成为绫致转型的新通道。去年“双十一”,绫致集团四个品牌总成交额达2.08亿元。然而,也有人诟病绫致旗下品牌的电商模式,特别是从超高的退货率上看,消费者对品牌供应配送方面的质疑声不断。另据阿里研究中心的报告称,2011年双十一,绫致旗下三个品牌单日销售额达5662万元,客服人数却仅为25人。如此低成本的投入,加之落后的信息管理水平,绫致的电商模式不仅谈不上精细化管理,甚至只有卖货这么简单。
除了电商方面的“下水道”现状外,绫致公司代工成本上升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原本绫致旗下品牌90%以上都为中国厂商代工生产,而近年来国内代工成本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绫致必须寻找成本更低的代工厂来满足其需求。
三四年前,绫致为了降低代工成本开始尝试将一些代工环节移至东南亚,不过,绫致对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赔付要求很高,利润卡得又死,不少代工厂表示吃不消。长此以往,供应链的不稳定和监管的不完善,不仅会让产品质量频频出现问题,品牌发展也随之陷入危机。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共2页 上一页 [1] [2] 绫致时装将关闭华南区月售10万元以下街铺 收缩线下加码线上 无绫致不商场时代终结 绫致时装旗下多个门店关店盘整 加码线上做O2O 遭快时尚围剿 时装大鳄绫致的生命周期将终结? 快时尚、电商双重夹击 绫致神话将终结? 搜索更多: 绫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