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的模式探索
在林晓霖看来,杉杉同伊藤忠的合作虽然是本土企业向国际化转型的有力探索,但客观来讲,这一探索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对国际品牌的代理方面,杉杉做得并不成功。
对于其中的原因,林晓霖认为,主要还是跟整个服装行业的大环境有关。“当时,国内的消费市场并不成熟,国内市场对国际品牌的接受也需要培养和磨合期。”林晓霖告诉记者,消费环境和时机的不成熟,在当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消费者的穿衣理念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穿衣礼仪等方面尚有不足,其对时尚的认知同西方消费者有一定的区别; 二是当时国际品牌较为强势,不愿意在产品上针对中国市场做设计、色彩、版型等方面的调整,而东西方消费者在肤色、体型方面的不同也导致了这些国际化的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未必畅销。
“不仅是杉杉,许多本土企业在推动自身国际化发展中都会发现,在本土市场很难找到既熟悉中国市场,又了解设计,能实现同国际品牌方进行无障碍沟通的人。”
与此同时,在林晓霖看来,从2008年以后,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不振,这也没能给杉杉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此,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这几年杉杉的发展策略来看,其对服装业务一直持续收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金融、地产、新能源等的投资上。“这也让杉杉这几年在服装圈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弱,大家对杉杉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
除了经济环境的影响之外,缺乏专业的国际化人才也成为业内公认地导致杉杉模式创新受挫的重要原因。
“其实,不仅是杉杉,这也是许多本土企业在推动自身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重要困难。不少本土企业在运作国际品牌时发现,在本土市场很难找到既熟悉中国市场,又了解设计,能实现同国际品牌方进行无障碍沟通的人。”雷迪波尔副总裁卢山告诉记者,因为在本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许多国内企业转而聘请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人才来负责同外方品牌的对接,但这种方式往往也很难奏效。“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高管可能在同国际品牌的交流和沟通中较为顺畅,对国际市场也相对更为熟悉,但中国内地同香港地区的市场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往往不够。”
对此,宁波服装协会副会长张晓峰虽然对杉杉同伊藤忠合作的问题不愿多谈,但他也坦言,双方人员在合作方面确实出现一些问题。而日方管理人员在双方合作3年之后离职,以及杉杉股份近年来高管职位的变动,也证实了业内人士的这一判断。
其实,除了杉杉,近年来力求实现品牌多样化突围的企业越来越多,雅戈尔、波司登、森马等服装巨头也不断通过对国际品牌的代理和并购,来实现自身国际化和多品牌的转型。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以伊藤忠为代表的不少日本商社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但要在中国市场复制这一模式并取得成功,显然并非易事。
本土化软肋
“我觉得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引进品牌的心态不对,他们认为要赢得市场仅靠一个LOGO就可以了,殊不知市场的消费心态早已发生变化,要赢得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卢山说道。
根据本土市场的特点来推动国际品牌的产品落地,做出适合本地消费者穿着喜好的产品,显然也是不少日本商社在多品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卢山以日本三阳商会所代理的英国品牌巴宝莉为例告诉记者,三阳商会在取得巴宝莉的生产销售权后,推出巴宝莉蓝标和黑标,依据亚洲人的体形对巴宝莉的产品进行重新的设计改造,使其更符合亚洲人的体形和穿着喜好,最终在日本乃至亚洲市场取得成功。“现在,巴宝莉黑标和蓝标已成为日本人公认的国民品牌。”卢山说道。
而对于引入国际品牌的本土化改造,中国企业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中国企业在引进国际品牌时大多分为两种:一是原汁原味的引进来,因此,其产品未必都能适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和消费喜好;另一种则是只取得一个国际品牌的商标授权,其产品仍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卢山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中国企业虽引入的国际品牌不少,但能取得成功的则为数不多。
显然,实现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落地,也成为阻碍不少本土品牌实现国际化跨越的软肋。
对此,卢山认为,要实现产品的本土化,首先要加强企业对本土市场的研究。“现在,很多本土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研究还没有国外的企业透彻,这怎么能做出好的产品?”其次,培养和寻找优秀的国际化人才,“这种人才一定是既熟悉国际市场,了解设计,能实现同国际团队的无缝交流与对接,同时,又对中国市场非常熟悉的国际化人才”。再次,调整代理品牌的心态。“不少本土企业对代理和授权品牌的投入不够,怕为他人做嫁衣,这种心态也让中国很难出现自己的巴宝莉黑标和蓝标。”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路妍)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杉杉服饰浙江宁波新店5月1日开业 签约进驻天一广场 杉杉主席郑永刚:打造“中国式综合商社” 杉杉王国甩手掌柜郑永刚:企业家不要做老黄牛 杉杉品牌升级:精准风格定位 务实渠道优化 杉杉称出借资金安全 否认牵扯上海富豪夫妇跑路案 搜索更多: 杉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