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去容易消化难
黄茂如之所以被称为“并购狂人”,概因其在资本市场并购上的屡屡得手。
从并购旅程上来看,黄茂如所瞄准的收购标的往往属于价值低估、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小、兼有商业地产和商业百货,且通过收购能加快估值修复的境内上市公司,这也方便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再融资。
2005年拿下成商集团后,因负债沉重,黄茂如不能从成商集团获取扩张资金。2008年,黄茂如通过分拆茂业集团的商业地产和商业百货,将全部商业百货资产包括成商集团打包在港交所上市,成立了茂业国际,成就了其深圳首富的地位。
此后黄茂如开始了疯狂的资本运作,通过在二级市场举牌上市公司,获取控制权来实施其“商业+地产”模式,将茂业物流、商业城收入麾下。这期间,对茂业物流的多次增持延续了1年多才得以控股,对商业城则持续了5年。
而茂业国际股价则从上市时的3.1港元最低探至0.3港元,而今股价1.1港元。强势并购之后,茂业国际能否整合消化得了呢?
成商集团、茂业物流2013年业绩并不理想。
成商集团在2013年年初曾提出营业收入24亿元的经营计划,而实际营业收入22.12亿元;而茂业物流净利润则同比下降15.75%,亏损579.17万元。其中百货零售同比上升8.18%,房地产则同比下降49.53%。
“茂业物流业绩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资源整合不力,且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朱文嘉指出。
“对于茂业来说,并购初衷是凭借较好的资产收购和零售门店改造经验盘活资产。但收购标的培育期过长,非零售业务带来牵制,导致投资回报预期落空。对收购项目的估值修复计划并没有真正落实。”严跃进分析认为。
而商业城则连续两年净亏损且面临退市,形势更为不妙,能否扭亏为盈,难以预料。
不过,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茂业国际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且拥有了更多的融资平台,融资对其来说并不是难事。
“地产+百货”模式的软肋
黄茂如在业绩会上曾透露,目前茂业仍以零售为主,之所以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出于零售需要。
然而,正是地产这个所谓的“副业”支撑了零售业下滑的业绩。2013年,茂业国际商店周边配套住宅项目销售加快,租金收入提高,因此该公司房地产销售与租赁收入同比增长96%,达到6.77亿元。这两部分占集团运营总收入与运营利润的18%和19%。
“地产+百货”的商业模式一直被黄茂如引以为傲。茂业对其75%的商店有所有权,这在业内属于最高的水平之一。“每年会新增2至4家门店,每家门店的开销在10亿~20亿元,未来还是以自有物业为主。”黄茂如表示。
“地产开发为百货经营提供场地,降低经营成本,且地产项目自持+出售可回收部分资金,降低经营压力;百货业可为地产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且企业自营百货,会更加注重整体商圈的营造,可以提高入驻商铺的信任度,利于商业物业招商。”朱文嘉分析道。
然而,这种模式真的能令其在各个城市屡试不爽、所向披靡吗?
“首先单纯的零售业受到电商冲击,业绩肯定受影响;从商业地产项目来看,一些地区购物中心项目过于集中,项目定位雷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劣,竞争激烈,致使地产项目的盈利空间也受到挤压,这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当前模式有较大冲击。”朱文嘉指出。
“地产业务容易受楼市大环境影响,而零售业务容易受宏观环境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这两类环境目前依然在波动,牵制‘地产+百货’模式的推进。”严跃进指出。
“从自建物业的角度看,大量成本投入地产业务中,会分散零售业务的资金投入。而从收购物业的角度看,茂业系和收购的零售品牌之间的契合度不能有效实现,在短期中将耗费各类成本,并制约了整个公司的业绩提振。”严跃进进一步分析道。(来自: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许倩) 共2页 上一页 [1] [2] 茂业集团无锡第二个项目“长江1号”投运 建面16万㎡ 茂业国际去年净利微升 预期今年销售增幅将继续扩大 茂业系拿下控股权 沈阳商业城董事会大换血 茂业国际去年净利微升 称受电商冲击不大 茂业国际黄茂如:进军地产主要是出于零售需要 搜索更多: 茂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