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既能保证低价折扣又能保证店面利润的自有品牌“哑火”,也是造成迪亚天天业绩疲软的一大原因。在欧美市场,迪亚天天几乎每家店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均达50%以上,有的甚至达70%-80%;但在中国市场,迪亚天天的自有品牌占比不仅由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的20%下降到了如今的10%左右,其甚至还曾数次登上不合格商品名单。
不仅如此,连年上涨的租金、不断增加的人力成本、大卖场的价格战、北方市场不同于南方市场的消费习惯……无不冲击着迪亚天天。
“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一定是它的投资收效比不如预期,这才是它撤出中国最重要市场的核心原因。”在王辰看来,对于迪亚天天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经验,且已在北京市场经营10年的企业来说,其实并不存在水土问题,也不见得经营管理有多差,但就是与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吻合,“很多在国外做得很好的企业在中国都存在投资收效偏低的问题,那么越坚持,到最后就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越狼狈”。
业态之殇
迪亚天天在北京市场的遭遇,折射的正是社区折扣超市在中国市场的遭遇。
折扣超市是以销售自有品牌和周转快的商品为主,并以有限的经营面积、简单装修、有限的服务和低廉的经营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其依托连锁超市集中采购、配送、运营,门店面积介于便利店和标准超市之间,但其既不同于标超,也不同于便利店。
然而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折扣超市,却与标准意义上的折扣超市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是在华社区折扣超市的通病。在中国,社区折扣超市大多被认为是缩小版的标超或者与便利店无异,但由于其并没有标超和便利店的特质,因而才逐渐被贴上了“不上不下”的标签。
坦白来说,这并非消费者认知能力有限所致。毕竟,即便把折扣超市与便利店等非同业态的竞争对手放在一起比较,也有着颇高的同质化。
“无论是哪个品牌,每家店的品类都一样,价格也差不多。就算牌子互相调换,你也认不出哪家店对哪家店。”李维华对新金融记者表示,之所以整个行业的盈利情况均不佳,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没有特色。
在李维华看来,这是阻碍社区超市业绩快速提升的大忌。毕竟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商圈,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喜好。“海淀区和朝阳区,这个小区和那个小区,小区南门和小区北门,都应该有变化。比如学校门口,可能学生用品、牙膏牙刷等产品销售得好;但是到了高端商务区,这些东西意义就不大了,可能需要更多的是早餐、饮料,甚至是高端饮料,以及打印、复印等一些便捷服务。”
李维华坚称,从特色下手,是整个行业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社区超市应将昔日秉持的“本土化”概念升级换代到“本店化”概念,即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小区、不同地段量身打造门店。“就好像一个饭店做了10个菜的准备,但是会给这个客人推荐这4道菜,会给那个客人推荐那5道菜一样。其实就是做好整体模块,然后根据不同门店定位来挪动不同模块而已。”
当然,对于意欲有所作为的社区折扣超市来说,其未来需要做的将不仅局限于此。无论如何,其不应仅仅是位于大型超市和便利店之间的业态,而是以“社区”、“折扣”为本质的独立业态。对消费者而言,其需要的就是在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低价买到满足居家每日消费所需而已。
尽管这是社区折扣超市最低,也是最核心的标准,但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其需要大型生产商为其长期提供质优价廉的货源,需要规范、高效、完善的采购、物流和信息系统,需要一切为之服务的支持配套。更重要的是,其还顾及效益,保证盈利,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与壮大。显然,社区折扣超市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摸索任务还很艰巨。
折扣店与便利店的区别
在中国零售市场,便利店与折扣店的概念时常被混淆。而事实上,折扣店与便利店有着本质区别。
便利店
折扣店
业态
便利店是位于居民区附近,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该业态有传统型便利店与加油站型便利店两个分支。
折扣店是以销售自有品牌和周转快的商品为主,并以有限的经营面积、简单装修、有限的服务和低廉的经营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其依托连锁超市集中采购、配送、运营。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迪亚天天竞争乏力撤出北京 外资零售显腾挪乏术 迪亚天天将撤离京城 部分加盟店改名继续营业 社区零售大佬迪亚天天折戟京城背后:定位之殇 社区零售大佬迪亚天天折戟京城背后 迪亚天天业绩不佳将撤离北京 定位不清在京水土不服 搜索更多: 迪亚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