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为了模式而活,却因出路将死?两年多以来,在广东东莞,台资零售商超品牌大麦客始终因其独特模式而挣扎着。
如果拥有大麦客的会员卡,到跟其毫不相关的一些KTV、餐饮店、酒吧、美容会所、健身房、酒店等场所消费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优惠。
事实上,这些毫不相关企业的背后,是一群台湾人。而两年前大麦客的出世也让这批在东莞的台湾人一炮而红。
不过,被赋予“协助东莞台商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市场”重要意义的大麦客除了诞生时备受关注以外,如今的拓展之路似乎布满了崎岖。
为自己代言
2011年5月底,由台商在东莞筹建的大陆首家内销渠道“大麦客”卖场在东莞东城区开业,当时的数据非常漂亮:所售商品3800多种,其中25%来自台湾,50%来自台资企业,其他占25%。
大麦客商贸公司董事长叶春荣同时身兼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他利用这个优势在“大麦客”的产品上“大做文章”。如通过让厂商和消费者在大麦客进行直接对接,跳开了供货商,从而省下了一般超市向企业收取的上架费;而以生产厂家的供货价格销售,商品标价也自然比其他商超的同种产品要便宜。
为了尽全力控制成本与价格,大麦客加大了联合品牌的培养力度。联合品牌既标注原厂商的商标,也标注大麦客的自主品牌“T-mark”。叶春荣举例说明,T-mark/STARCO的电脑拉杆箱,原来是外销国际贴牌产品,经过大麦客平台如今成功转内销,而且成了T-mark自有品牌,目前销量超过100万,销售金额达5亿元,成为了大麦客销售排行榜第一名的产品。
这样,大麦客既作为大卖场品牌,又成了自有品牌的冠名。在大麦客开业时,就有100多种产品,包括衣服、鞋帽、箱包和洋酒等,用的就是大麦客的集体品牌。
叶春荣表示:“东莞有很多台商企业都是做加工贸易出身,制造水平已高,我们联合其中一些最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做一些产品的设计和创新。通过‘大麦客’品牌或者企业自有品牌开拓内销市场。”
这对大麦客的影响是,除“帮助台商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品牌”的“战略意义”外,更让大麦客赢得更多定价权,从而减轻进口商品因关税、物流等产生的成本,控制价格。像T-mark/STARCO这种联合品牌,大概占大麦客卖场产品的20%左右。合作商大多以台商为主,遍布珠三角各地。
此外,由东莞市政府与大麦客合作共建的东莞加工贸易创品牌拓内销平台,位于“大麦客”三楼,目前有100家企业进驻“招商”,“大麦客”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帮助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开创品牌内销的新尝试。
水土不服
大麦客开业初期经历了短暂的人潮汹涌的高峰,但随后整体人气并未能达到预期。这让截至目前也只有这惟一一家旗舰店的卖场与其当初的规划蓝图相比也略显尴尬。
在大麦客成立之初,其拓展计划是:以东莞据点为公司总部,在3~5年内在全国设十余个营业据点。其他省市据点备选城市则包括武汉、成都、南宁、沈阳等。
2011年8月,叶春荣表示,大麦客正在筹备扩张,已经在东莞道滘镇选好位置,届时新建好的大麦客或成为大麦客总部,营业面积也将是现在大麦客的数倍。
不过,至今也没有道滘镇大麦客即将开业的消息。而记者就拓展计划致电叶春荣,他告诉记者,如果找到合适地方,就会开出来,只是目前还未找到合适的城市和区域。
大麦客还有个关联品牌——小麦客。叶春荣介绍,小麦客的模式与大麦客完全不同,大麦客是大卖场,商品也以大包装的为主,而小麦客则是“社区便利店”的形式。货源虽全部来自大麦客,但全部都是将大麦客的货品拆分售卖,主要以中高档的精致食品、日用品为主。 共2页 [1] [2] 下一页 大麦客CEO李春材:帮助台湾制造打入大陆 东莞台协“大麦客”要做台货“沃尔玛” 搜索更多: 大麦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