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最近,有媒体报道说,汇源、安德利、海升等果汁生产商,向果农大量购买瞎果,也就是腐烂变质的水果用来制成果汁,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报道称,这些腐烂变质的水果被送到果汁厂后,便会倾倒于厂内的果槽中,然后用可能含有消毒杀菌成分的清洁水冲洗,水果腐烂部分便可能被冲掉,之后就直接送入榨汁机。对于这样的说法,汇源公司发表声明坚决予以否认。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介入调查,事情的真相还要等待调查的最终结果。
然而,这样的一则报道,仍旧挑起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异常敏感的神经。对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果汁饮品,它的质量问题究竟怎么样?对于汇源这样一家知名的果汁企业,究竟会不会使用烂水果加工果汁?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吴永强点评:“烂水果”事件背后折射出食品行业怎样的问题?食品质量究竟要靠谁来保障?
原料使用烂水果未必导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合格
汇源果汁“烂水果”事件的曝光引发了果汁行业不小的震动。对消费者来说,经常会购买果汁,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消费品。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只会去关注果汁的含量,保质期等等,对于果汁是如何生产的,不会有特别清晰的概念。这次媒体报道的用烂水果生产的果汁的消息,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吃惊。果汁能够用烂水果吗?这符合生产标准吗?
吴永强:首先肯定的一点是烂水果是不能吃的,因为会产生细菌。按常理来看的话,烂水果去做果汁自然这个细菌也难以避免或者是消除,而且商家这样做的话,显然是有悖常理性的推断。在让我们遗憾的同时,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判断商家缺乏职业道德,枉顾消费者的健康,这个让大家产生更多的疑问。
包华:就产品质量来说的话,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用烂水果去做的果汁也不一定违反安全标准,所以我不认为原材料本身出现这样个别的霉斑,或者腐败,会导致最后成品的质量出现安全标准方面的问题。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感觉到安全标准对于我们现在常用的水果包括果汁饮品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要求的果汁饮品应该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健康的,是适合人体食用的,所以只解决安全标准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应该是对我们身体有益的。
对于成分标准的问题,我非常遗憾的看到,很多的果汁饮品的成分标准并没有一个很客观的明示,我今天看了一罐给孩子喝的果汁,广告内容非常好,当我查它的标准的时候发现是一个企业标准,从国标的角度上来说,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高才会用Q打头的企业标准作为标识,但是我查了一下确实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只能以企业标准为依据。这种情况下,这个产品对我们的身心是否有好的帮助恐怕就很难判断。所以首先要把安全标准上升到成分标准,上升到健康标准,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才有价值。
企业违法成本低 社会价值导向有偏差
规则也好,法律也好,标准也好,它是法律的最底线。可是我们现在往往看到的是企业不断的挑战法律的最底线,,并且汇源果汁方面一再的发表声明说它们绝对没有用过这样的烂水果去做果汁,我们到底应该去相信谁?
吴永强:商家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此起彼伏,纷至沓来的出现这种行为?一个是追求商业成本的降低,还有就是行业自律的缺失,第三个我觉得可能是违法成本过低,或者是我们监管力度不足和不够,导致这些企业愿意承受这些,即便是被曝光,即便是被惩罚。还有就是我们的衡量评判标准也过低,我们不妨在食品监管领域用最严苛的惩罚手段,用最严苛的标准,因为大众的健康确实不是个小事情。
包华:还有一个方面不容忽视,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价值导向。有一个经典的MBA课程案例,就是说一堆可能要变质的苹果,如果在地摊上卖是什么价值,如果放到五星级酒店里进行切割、装盘之后再卖是什么价值,结论就是物品的价值取决于存放的地点。如果我们把这个案例跟今天的节目相结合,就会发现虽然在MBA课程中它有市场价值,但是在社会层面上它没有价值,甚至是负面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社会在倡导价值过程中出现了巨大了问题。当然法律方面是一个方面,但是社会生活千变万化,不能所有的东西都用法律来解决,如果社会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恐怕这个影响会比某一个立法不顺利或者内容不详实更大。
法律与道德底线之间仍有距离
关于严惩破坏规则的企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牙膏上、洗发水里面曝出的问题,也没看到哪个企业被惩处。轰轰烈烈的三聚氰氨事件,除了三鹿之外,也没有看到多少企业因此而倒下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第一口奶的问题,惩罚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是人道德的底线,还是法律的底线?
吴永强:我的观点是法律是底线,道德是高度。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企业做到大公无私,或所谓急公好义,现在的商家绝大多数不一定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