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同仁堂推出以纯天然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喷剂系列—立眼舒、立消痊、立口爽、立口健和立手爽,凭借着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其“妆字号”产品在北京、广东、山东、新疆、香港等城市药店进行销售,年销售额就达二三百万。
然而,同仁堂药妆并没有如预期般发展下去。2008年,同仁堂药妆收入为2000万元,2009年也未超过3000万元,相比之下,薇姿等知名外资药妆品牌在药房一个专柜的销售额就高达每月30万元,同时期上海家化旗下品牌佰草集的销售额已经超过3亿元,薇姿的销售额尽管较前几年略有下降仍实现盈利15.4亿元。
而同仁堂官网显示:截至2011年,集团资产总额140亿元,销售收入163亿元,实现利润13.16亿元,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64家药店和1家境外生产研发基地,产品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同仁堂药妆加上OTC护肤品部分,收入还不到集团收入的1%,只有几千万元,利润也很低。”一位接近同仁堂高层的业内人士钟敏(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马应龙主打眼霜,云南白药主打牙膏,迪豆主打祛痘,但是同仁堂化妆品包括美白、补水、抗皱、祛痘等系列,产品线与其他日化集团并无太大区别,毫无特色可言。”冯建军表示。
“从一开始就面临选择。”钟敏回忆道,传统老店同仁堂当然不缺少神秘配方,包括宫廷流传下来的美容配方,当时同仁堂有两个选择,做原生态中药化妆品或是从中药材中提取某一类成分,如能够美白的有美容价值的进行研究开发。
前者昂贵而且不易保存,后者便宜又安全,同仁堂选择了后者,也因此陷入红海竞争漩涡。
销售渠道混乱
同仁堂做化妆品有其独特的优势:公司可以共用母公司的药材供应商,对于一些非季节性的原料,同仁堂集团还有自己的药材基地,为化妆品研发提供了上乘的物料,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功效。
2001年,同仁堂便斥巨资成立同仁本草亚洲护肤中心,推出同仁本草系列护肤品。
2004年下半年,北京同仁堂集团麦尔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系列产品开始试水药妆市场,一部分以同仁堂的LOGO主打药妆市场,一部分做OTC产品。
2005年12月,同仁堂与香港同兴集团合资成立了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同仁堂控股51%。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连续推出了三个系列化妆品,包括丽颜坊、同仁草本和伊妆,以及一些洗浴日化产品。
“此后同仁堂又成立了一些合资公司,推出了其他品牌的药妆,不同的产品各自为战,混乱之极。”钟敏告诉记者。
“更为混乱的是同仁堂药妆的渠道,最初和薇姿一样是在药房卖,同仁堂自己本身就有很多药店,这本来是他的优势,也凸显产品的专业性,但2009年的时候,同仁堂决定退出药房,之后他们选择走美容院线,这完全要依赖代理商,没有做起来。”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陈海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由于药店化妆品市场容量有限,加上国家对医保药店的控制,2010年下半年开始,原来专注于药店渠道的全球药妆主导品牌雅漾、薇姿、理肤泉逐渐走出药店,大举进军百货。到2011年下半年,上述品牌已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百货公司都开了专柜。
“同仁堂也决定进商场和超市,但是由于品牌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管理层缺少对化妆品行业的了解,同仁堂药妆和大宝、隆力奇陷入混战,也没有做起来,屈臣氏等专业化妆品连锁店也进不去,现在同仁堂药妆已经沦为批发市场的三流产品,和拉芳、好迪等护肤品一起流入三四线城市的小化妆品店。”陈海超表示。
当记者在网上搜索“同仁堂药妆招商”信息时,发现招商信息的网站都是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其内容更是漏洞百出。
在业绩提升乏力和业界质疑的压力之下,同仁堂相关负责人早在2010年就透露出的“未来五年将研发300种新产品,其中三分之一为药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同仁堂再陷质量门 牛黄解毒片被曝含大量铅汞砷 同仁堂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21% 网络营销效果明显 同仁堂、云南白药等部分中药农药残留超欧盟标准百倍 同仁堂中药被指含巨量毒素 回应称未在英国销售 同仁堂今年遭第六次质量门 称因中外标准不同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