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任何一次并购行为背后都会涉及到双方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在规模和资产等明显弱于大商的茂业系,能否与大商集团多年来积累的消费者、员工、厂商等资源顺利对接呢?这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
早在2006年,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凯雷投资公司等曾与王府井(600859)就战略投资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北京市政府方面不愿将王府井的管理权让与外资,所以上述机构终未能如愿。
前些年,围绕外资对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更是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史上极具警示意义的一课。
记者观察: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民族零售品牌
通常来说,培育一个民族品牌,需要20年左右;培育一个国际品牌,则需要30年至50年。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零售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重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族零售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一个佐证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零售企业只有苏宁、大商、百联和国美四家,且每家大体上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20。一家国外研究机构曾预言:“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虽然这一论断过于悲观,但其对于民族零售品牌的警示作用不容漠视。
事实上,面对外资的渗透,民族品牌的结局已有前车之鉴。
在生产领域,外企收购的惯用操作方式是:在获得本土公司管理权后,通过雪藏、错位、透支等方式“温水煮青蛙”,将购得品牌消灭于无形。近年来,小护士、美加净、天府可乐、三笑等诸多民族品牌在被外资企业收购后便销声匿迹的事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外资企业的信任危机。
对于零售业发生的外资并购,许多人认为,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流通业并非国家战略产业,不用过多担忧。但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8月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也多次表示,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天发生在基层的“国家大事”。他认为,流通业从来就是一个战略性产业。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日益成为常态时,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能否生产出产品,而是能否将产品售出、能否将产品价格提高。因此,零售企业的品牌和渠道已成为两个关键的要素。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茂业系控制大商股份之后会出现的景象:对于两个公司之间巨大的文化背景与规模差异,能否实现控制后的整合?对于大商股份来说,由于与茂业系同属于零售业,“大商”的品牌能否继续保存呢?对于大连来说,大商的总部是否能继续留在当地呢?对于大商广大供应商来说,是否会因渠道的变化进而对消费者带来影响呢?
对于以上相关问题,记者多次联系茂业国际置评未果。
不可否认,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外资企业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国民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需要有自己的民族企业来把握国家的重要经济社会命脉,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央党校专家组考察大商集团之后撰文称,大商集团作成为我国百货第一集团,走在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实践的前沿。只有真正确立民族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民族企业经济主体的权益,才能促使民族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内需扩大的经济主体作用。
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对待外资并购问题上都设有严格的法规和预警机制。例如,美国设有外国投资委员会之类的专门机构,对外资并购行为进行经济安全审查。前几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等事件中,收购方都曾受到这一机构的审查。
反观我国,如果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发现民族品牌早已远去,不知那时我们又当作何感想。 (中国商报 记者:胡斌)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菏泽茂业百货等三大商场拉开夏季促销大战 大商股份注入资产受质疑 茂业剑指董事会 “茂业系”有意入局大商股份董事会 茂业天地打造泰州第一高端百货旗舰店 大商股份业绩大幅增长 茂业增持促进市值修复 搜索更多: 茂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