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政府也在从政策上对中国的本土日化企业进行扶持。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此前发布的化妆品“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努力培育出2-3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中国化妆品品牌。
在此情况下,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下降,根据尼尔森此前公布的数据,仅化妆品部分,跨国化妆品公司品牌(不包括大宝)在华市场占有率就由2009年的近60%萎缩至2012年的不到45%。
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从20.8%下降到19.7%。而在洗衣粉和肥皂的品类中,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两家本土公司的产品份额已上升至27.6%,宝洁的份市场额则被压缩至7.6%。
护肤品领域对于宝洁来说遭受的冲击更为强烈,除国外知名的护肤品牌外,上海家化、自然堂、相宜本草等中国本土品牌均在宝洁玉兰油品牌的主要竞争对手之列。对此,张兵武表示,“宝洁需要直视一个现实,中国护肤品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新崛起的本土护肤品品牌有别于过去大宝、小护士这样定位较低端的旧模式,而是选择与宝洁在同一等级上直接开展竞争”。
老牌日化巨头的反击
有分析师向网易财经指出,在受到本土品牌围堵的情况下,宝洁推出的新品牌均可以看到很多其他品牌的影子,“像东方季道,虽然号称高端护肤品牌,但它的草本护肤理念无疑有仿照相宜本草、百雀羚等成功草本护肤品牌的嫌疑,而海肌源的所谓补水理念更是贴近很多目前市场在售的低端护肤品牌”。
此外,据网易财经了解,宝洁在今年初,还较为低调的推出了海飞丝专门针对男士的洗发露,此举也一致被业内指出有“抄袭”联合利华旗下清扬品牌男女区分去屑等产品营销的概念,而清扬也正是借助这一成功的营销理念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
宝洁一系列并无实质性创新的新品牌引发了市场质疑。以海肌源为例,在该品牌正式发布之前宝洁在河南省举办的“海肌源河南区上市会”上,就被经销商当面指出“价格太红海,卖点无特色,合作条款不优惠”。四川省绵阳市化妆品代理商联合会秘书长李涛也表示,“海肌源虽系出名门,根正苗红,但生不逢时,前景堪忧”。
谷俊也向网易财经指出,“相比同种渠道成长起来的自然堂、珀莱雅、丸美等,宝洁这样的欧美化妆品牌既没有起步优势,产品又与超市品牌区隔性不大,价格上也没有优势”。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宝洁想通过海肌源打开护肤品市场专营店渠道的想法是好的,但新品牌在产品结构、定价、渠道保护、利润分配等方面与专营店规则还相距甚远,“许多品牌,如资深堂、欧莱雅已经在专营店领域整体运作较为成功,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和市场份额,拥有固定的顾客群,宝洁想在他们地盘上抢的一席之地可谓难上加难”。
宝洁中国面临的另一个无法自己的困难是其广告投放的减少。受制于全球范围内缩减成本的战略,CTR研究报告显示,宝洁在2012年上半年的传统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下降19.3%,而欧莱雅则增长48.2%,联合利华的广告刊例花费同比增长19.2%。
日化品牌业绩的成功一般离不开其广告投放,其中电视广告更是其中的“大头”,宝洁亦是如此。资料显示,自1988年迄今,不到25年的时间内宝洁在中国市场砸出了341亿元广告支票,年均13.6亿元人民币,而电视是这些钱的最大去处。
讽刺的是,中国的日化企业却在借鉴之前宝洁在华的成功模式,宝洁此前在电视广告中展现的形式基本被完整地复制。分析师指出,在收缩广告开支同时,没有新产品以唤醒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已成为宝洁在中国发展的“软肋”。
如今,对于宝洁推出的几个新品牌未来的市场表现,现在下定论也许还为时尚早,但是宝洁恐怕再也难以复制25年前进入中国时的辉煌。 (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陈俊宏) 共2页 上一页 [1] [2] 宝洁两大“离职案”隐情 研发中心的尴尬 宝洁部门利益分配不均 研发管理人才频繁离职 马光远:宝洁等日化巨头涉嫌“价格联盟” 宝洁第二财季净利暴增140% 超40亿美元 厦门3家超市销售假冒“宝洁”被抓获 搜索更多: 宝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