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企动态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企动态 >> 供货商动态 >> 正文
螺旋藻事件追踪 国家药监局公告自相矛盾
http://www.redsh.com 2012-04-20 红商网 发布稿件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创业板第一高市值股,中国膳食营养第一股,既然在3月29日“针对公共传媒”出现的信息申请临时停牌,但2个交易日之后仍未发布公告。

  按照交易所相关规则,不能复牌,即说明你对公共传媒出现的信息没有调查清楚,以致无法披露澄清公告。但实际上,在3月30日全天,不仅在汤臣倍健官网上,还有其官方微博上,不断登出国家药监局的声明,而且不断转发各种网站或是微博发布的有关国家药监局的声明。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公司有没有去调查过:

  1.国家药监局所发的产品合格通告的批次与媒体所述产品不合格的批次,是否是同一批次呢?

  2.如果不是同一批次,那么媒体所报道的产品不合格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司是否需要拿那个不合格批次的产品进行复检呢?

  在公司并未进行充分的调查的前提下,只是在国家药监局神速发布通告后,汤臣倍健就在各种公开途径发布信息,却又不及时发布正式澄清公告,不及时复牌,显然违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你面对的不仅是广大的消费者,还要面对公司的众多股东(投资者),眼下,究竟将7003位(最新年报数据)股东的利益放在了何等位置呢?

  相关链接
  调高一季度业绩预期或为高管解禁
  曾现高管亲属精准踩点

  2011年12月15日,汤臣倍健上市一年,主要由总经理汤晖在内的众高管持有的近980万股解禁。但由于“董事、监事、高管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过本人所持有股份总数的25%”的上市前承诺,身份限制使得该批解禁的限售股实际可减持数量为434万股,占总股本的3.97%,占本次解除限售股份总数的44.31%。

  解禁后,汤臣倍健释放一系列利好:

  2012年2月1日,发布业绩高增长年报,营收6.58亿元,净利润1.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0.12%和102.41%。此前,3家机构在1月19日股价跌8.54%时(最低68.4元)合计买入2721.67万元。

  3月2日,汤臣倍健实施10转10派10。

  3月12日股价涨停,三家机构卖出7910万元(股价复权最高超过98元)。

  3月21日,汤臣倍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原预计同比增长40%-60%修正至同比增长150%-180%。

  3月22日股价再涨停,机构卖出398.78万元。

  业内称,公司把一季度业绩翻倍调高,或为了高管们解禁。

  而其实,汤臣倍健曾发生过公司高管关联人士精准买卖股票获利的情况。

  2011年6月1日,陈霞买入2100股,此时股价正处底部区域,成交均价46.4元。2011年12月13日、14日,陈霞分别以成交均价75.7元和75.3元将这2100股卖出,抄底精准,短短半年获利高达62.7%。资料显示,陈霞与公司董事兼高管的陈宏的关系为“兄弟姐妹”。
  (来源:新快报)

  汤臣倍健铅超标峰回路转:公司媒体药监局博弈

  3月28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将汤臣倍健这只创业板明星股推到风口浪尖。报道称,部分保健品的重金属超标,其中汤臣倍健的螺旋藻产品铅超标100%。

  29日,汤臣倍健对报道进行了强硬回应,公告称,产品经过相关部门检测,符合质量标准。当天,汤臣倍健紧急停牌。

  30日上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检测结果,汤臣倍健产品铅含量未超出国家标准。奇怪的是,就在2月29日,药监局下发给各省市药监局的文件中,还将汤臣倍健列为不合格产品。

  公司、媒体、监管当局的三方博弈,可谓峰回路转,演绎了一幕资本市场“罗生门”。

  躺着中枪

  造成本次事件的争议,源于标准。

  药监局在3月30日的声明中解释说,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在新华社的那篇报道中,只提到“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规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文章得到超标100%的结论,是按此标准计算得出的。

  该报道“历时数月调查”,记者购买了此产品,“送到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检测机构”。

  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说法,新华社的报道似乎犯了一个“技术错误”。不过,让人无法理解的是,2月29日,国家药监局办公室向各地药监局发文(“食药监办【2012】25号”)称,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进行监测,部分产品铅超标,在不合格名单中,汤臣倍健的螺旋藻片位列其中。药监局要求各地对铅超标企业进行抽验,并于3月4日前上报。

  一位参与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告诉本报,此次报道首先是以内参的形式播发,药监局根据报道内容,组织对涉嫌超标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是13个产品不合格,以“加急文件”级别下发到各地药监局,甚至要求各大药店撤货。

绿A等多品牌螺旋藻铅严重超标 最高达820%

炒作? 保健品螺旋藻涉嫌违规打“抗辐射“牌

保健品螺旋藻涉嫌违规打“抗辐射”牌

投诉贝克丽斯蜂胶螺旋藻违规添加中药材

搜索更多: 螺旋藻

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新闻晨报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