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救赎 流畅的动线取代了横平竖直的商品摆布,沿着入口处的孤形通道,名烟名酒、自烤西点、品牌肉食、豆制品、瓜果蔬菜、水产、家用品等商品陈列在矮架上,伴着低音音箱淙淙流淌出的古筝乐曲…… 这样一个一步一景的卖场,正是红府探索出的转型之作:精品超市。 “红府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盲目追求通过开设大卖场来与外企竞争,结果使企业陷入危险境地。”安徽商之都董事长韩贻坤坦言。 作为业态转型,在红府超市现任总经理王卫上任之前,红府甚至曾尝试去开便利店。 “可便利店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而当时的红府规模不大,尽管作为国企,商之都集团不差钱。但是面对红府当时年年亏损的报表,想伸手要到钱还真不容易。”王卫表示。 接手红府之后,王卫同样饱受转型的困扰。他决定改变思路,重新梳理了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出向精品超市转型。 可惜,这样一个精品超市的想法一出炉就备受非议。 因为从2005年开始,红府连续3年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2008年甚至一度挣扎在死亡边缘。“在员工看来,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就别再折腾了,把亏损的店关掉,守着盈利的店还能有点收入。”王卫直言不讳。 但不变是死路一条。王卫选择带团去成都。在参观了成都的伊藤洋华堂之后,眼前一亮:原来超市还可以这样做。回来后,红府开始改造第一家精品超市——宿州路店。 宿州路店是当时红府惟一一家赚钱的门店。“我们改造这家店的时候也很害怕,如果失败,红府就真的完了。”王卫说:“当时没有人相信我们会成功。” 精品超市意味着布局、道具、产品结构、陈列技术都需要重大调整。为此,红府成立专门的小组,前去南京、上海、无锡、成都、武汉数十个城市的近百家超市学习,拍摄了4000余张照片,翻阅下载了300多篇资料,多途径寻找设备厂商。 顶着压力,在骂声中完成改造的宿州路店成为安徽省内第一家精品生活馆,2009年初重装开业后,销售额提升了30%,毛利提升也在30%以上,这个3000平方米的卖场在2010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1.6亿元。 通过精品超市抓住中高端消费能力的客户后,红府似乎重新发掘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找到了立足之本。 2010年1月1日,红府红星路旗舰店升级成功,彻底颠覆了传统超市的布局模式,采取环形通道、内外场合并、品类区隔、前店后场、推进式陈列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引进了胡庆余堂、大别山土猪、黑鸡蛋等一系列顶级品牌或稀缺商品。在货架道具上,由红府相关团队进行设计,形成了红府特有的风格。 业界对精品超市有个误区,认为精品超市卖的东西必须都很高端。红府却有着自己的判断,“红府不是精品高端超市,精品超市的内涵应该是真正精致的品质,商品不一定很贵,但质量一定要很好。”王卫指出:“比如红府现在推广的土菜、土猪肉,它可以不是舶来品,但必须是普通产品里面的‘战斗机’。”
共2页 [1] [2] 下一页 第1页第2页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赵陈婷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