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之后 仍是猛龙?
九龙仓是较早进入内地的香港房地产企业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它便开始投资内地房地产市场,1994年与北京西单商业区建设开发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占地1.31公顷,总投资22亿港元,赢得一片赞誉。
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九龙仓的后续战略未及时跟上,已错过了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直到2006年,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光正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将内地资产增至占集团总资产的50%。周安桥言语中有些许遗憾,“晚肯定是晚的,如果再早五年就好了。”
2007年,此战略开始实施。公开资料显示,当年九龙仓在内地的土地储备由464.5万平方米跃升到超过800万平方米;而今,这一数字已过1000万。在周安桥看来,九龙仓的土地储备规模并不算大,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是排英雄榜的话,我们肯定在20名以外,只是‘含金量 ’较高,平均地价5000元/M2。”
据九龙仓内部人士透露,“九龙仓内地资产在集团所占比例已经由2006年的10%多上升至今的约35%。2013年或2014年,内地比重占半是有可能实现的。”
近两年,九龙仓在内地的版图扩大得尤其迅速:2009年,全年共斥资100亿元拿地;2010年,购地资金总计超过152.18亿元,投入甚至超过其在香港大本营的规模。与此同时,它在内地的销售额也从2009年的不到50亿元上升至95亿元。“今年的销售额增长幅度起码在50%以上,内地布局的城市也将超过20个。”
2010年,年销售额过百亿的房企从上年的11家猛增至40家。港资企业屈指可数。
“尽管95亿元的销售额在港资房企中仍属中上游水平,但是相对万科千亿元的海量销售而言,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主任龙胜平接着说,“香港市场空间狭小,进入内地是港资企业的必然选择。”
“内地房企在有些地方已经超过港企,尤其在住宅地产方面,往往让我们惊喜。我们需向内地企业学习。在商业地产领域,我们当仁不让,没有一个内地企业做商场会比我们好的。”周安桥表示,此前与绿地集团、招商地产等企业的合作,比规避资金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双方优势,同时学习对方的操作方法。
幡然醒悟之后的“猛”拿地貌似成为港资房企的共识。随即而来的高达200亿元的负债却成为九龙仓为外界诟病的缘由。
据2010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九龙仓负债净额高达234亿港元(约200亿元人民币)。“尽管负债200亿元,可是相对总资产2000亿元的九龙仓而言,负债率仍然很低。而2月10日供股筹资100亿元,同样是出于谨慎,并非资金紧张。”对于最新的负债金额,周安桥婉言拒绝透露,只是重申,“可以肯定的是,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
“‘猛 ’只是表面现象。每年,我们关注的竞拍机会数以百计,报名参加的数以十计,而最终真正成功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周安桥说,“相对内地企业,九龙仓是保守的。在房地产市场起起落落多次,我们看到过好的一面,也经历过坏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