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当百思买宣布关闭9家门店,所有人认为百思买只能借五星电器“独臂求生”之时,百思买仍不愿承认已彻底梦断中国,甚至期冀“滑铁卢”一役后,仍有翻身的一天。
“关闭的9家门店中,百思买上海徐家汇旗舰店和苏州门店将重开,并更加优化以适合中国市场的模式,我们要花好几个月时间调整,制定规划。五星的管理团队将参与百思买重新开店,但不会以五星电器品牌复出。消费者对百思买的认可度非常高,所以我们五星的团队也认为在上海应该用百思买的品牌。”五星电器一位高层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其他几家是否重开还要看具体规划。可以肯定的是,百思买没有撤退,百思买品牌也没有撤退。”
没有预兆的关门
2月21日晚,很多百思买员工接到22日早上9点要开会的电话。百思买徐家汇店,是百思买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店,也是经营业绩最好的一家店。2月22日上午,时代周报赶到徐家汇店时发现,正门玻璃全部被白纸糊上,员工开会的侧门入口处也都由保安把守,甚至连一些与百思买有业务往来的厂家工作人员也难以进入。
10点多的时候,有员工陆续从会场走出,“太意外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就不用上班了。昨晚领导打电话通知要开会,我还以为是正常的每月例会。”一位屠姓员工说。
对于突然失业,在百思买后勤部门工作了4年的方姓员工并没有感到沮丧,“能力强的话也不怕找不到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之前网上有传闻说要退出中国,但我们对公司是有信心的,没有想到这个结局。刚才开会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关店的消息和补偿协议。每个人补偿标准都是N+1+4,N是工作年限,不满一年按一年算,N+1是按12个月的平均工资算,4是额外的补偿金,每个月工资不满3500元的,按照3500元算,超过3500元的按实际工资算。一个月以后可以拿到补偿金。”
时代周报发现,现场多数员工和方姓员工一样,情绪基本没有太大波动,而且普遍对补偿标准很满意,甚至有些刚入职一两个月的员工觉得非常划算。问及关门原因,大部分员工认为可能与公司不赚钱有关。
遭遇溃败
对于百思买的关门,早已在业内的意料之中。事实上,百思买早在2003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从中国采购家电产品,并得以进一步了解本土供应商。2005年,百思买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的72%。当时,中国家电行业每年5000亿元的销售额,吸引百思买下定决心进入中国。
2005年,百思买开始在中国寻找店址,并打算拿下北京马甸的原宜家卖场,但却被国美成立的高端品牌鹏润电器抢得先机。
2006年5月,百思买以1.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当时国内第四大电器连锁企业五星电器75%的股权,改变了此前只在中国市场采购的角色。2007年,百思买终于在上海徐家汇开出了以百思买”命名的第一家门店。2009年2月,百思买斥资1.85亿美元吞下五星电器剩余的25%股份,全资控股五星电器。
至此,百思买在中国采取了双品牌运作路线,五星电器按照内资家电零售商国美苏宁等的模式,向厂商收取卖场租金为主,其余的店面装修、具体销售等事宜均由厂商自行解决;百思买则复制国外方式,自行买断商品购销模式运作,提供专业服务为卖点赚取差价,百思买的员工并非厂家派来的促销人员,这样一来,百思买成本普遍很高。
2008年10月,距离百思买敲开中国市场大门近两年后,百思买第二店艰难诞生。随后,百思买一口气在上海又开出4家门店。2008年底百思买在北京赛特开出“店中店”,双方采取联营模式。但是,2009年,原本计划在上海大宁路、大华虎城、大华锦绣华城等开展的3个签约项目最终没有入驻。而在中山北路光新路附近的一个项目也签约多年尚未入驻。2010年,百思买终于继北京店中店后首次走出上海,在苏州和杭州分别开了一家店。
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向时代周报表示,百思买没有弄懂中国市场特有的规律,在中国必须先有规模再谈盈利,有规模才有谈判权,管理成本、采购成本、运营成本才会降低,扩张速度慢是百思买溃败的致命原因。
“扩张就像下围棋,有些地方独一无二,谁先落子谁就抢占商圈,抢到地盘。百思买一直采取国外的精细化管理,以利润为导向,不赚钱的生意不做,没有意识到规模扩张的好处,因此发展缓慢,在上游采购的时候也丧失了很多话语权,如果国美苏宁说只能供我不能供他,百思买也没有办法。而且在中国,很多企业愿意拼命冲规模,是因为规模不一样,地方政府对你的照顾程度往往也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