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网讯:7.65港元。
这是达芙妮国际5月13日的收盘价,相比去年TPG宣布投资达芙妮时不到3港元/股的价格上涨逾150%。
但这并不是TPG能满足的价位,因其对达芙妮的“改造”才刚刚开始。
2009年6月,TPG以5.5亿元人民币对达芙妮进行策略性投资。根据双方协议,TPG认购达芙妮于2014年到期的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并可按指定条款转换为达芙妮的普通股股份,初步行使价格为每股3.5港元。同时,TPG还将购入达芙妮1亿份的认股权证,行权价为4港元/股。
2009年9月,TPG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马雪征加入达芙妮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而TPG的营运董事金珍君则于同时加入达芙妮担任马的替任董事。
去年底今年初,TPG为达芙妮引入的新任CFO、供应链管理副总、人力资源副总等4位新任高管陆续就位。
如此前所期,无论是董事会还是执行层,达芙妮都实现了自己所定义的“去家族化”。
达芙妮式“去家族化”
事实上,在引入TPG投资之前,达芙妮的银行账户上还有大笔现金。
引入TPG,很大程度源于达芙妮的一个“心结”。
2007年8月,一个叫张文仪的人被台湾警方逮捕并押回台湾服刑。应此消息,达芙妮股价大跌26.44%,创下1996年11月8日以来的最大日跌幅。
张是达芙妮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达芙妮迅速对外澄清,张文仪被捕的原因与其无关,但此事之后,在2007年剩下的时间里,达芙妮的股价持续低迷。
当然,还有业绩的关系。达芙妮2006财年的业绩逊于市场预期,大摩、花旗等机构先后调低了对达芙妮的评级,这也为其低迷的股价“雪上加霜”。
达芙妮方面认为,“这两件事情让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治理产生比较大的疑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家族式企业在公司治理上有欠缺。
而要消除这种疑虑,改善企业形象,达芙妮认为,他们需要“去家族化”,至少要让投资者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他们最终决定,“找一个独立的人士进入公司董事会”。
在与众多基金谈过之后,TPG成为最后的赢家。按照协议,如果TPG所有的债券及认股权证被全面行使,其将最多可获得达芙妮国际扩大股本后14.5%的股权。
但据其2009年12月31日年报,陈氏和张氏家族成员共持有达芙妮45%以上的股权,仍然是大股东。他们在董事会也各占2席:陈英杰担任董事会主席,创始人之一陈贤民(陈英杰之姨丈)担任董事总经理;而张文仪的两个儿子张智凯和张智乔也分别在董事会担任执行董事。
而作为投资方,TPG的代表马雪征进入达芙妮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金珍君则担任替任董事,“一旦马雪征不能参与达芙妮事务,由金珍君代为负责”。
说到“去家族化”,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是同样由台湾人创办的企业自然美(00157.HK):从股权结构到董事会再到执行层面,“一去到底”。
对此,达芙妮方面坦言,相比TPG进入之前,陈氏和张氏家族在股权及董事会层面的变化“不大”,但他们认为,在执行层面,“达芙妮职业经理人化的程度已非常高”。
这也跟TPG的风格有关。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后,TPG惯用也善用的做法之一是,引入自己组建的管理团队。
在达芙妮也不例外。
TPG进入之前,达芙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CFO的位置已经空缺了2年,财务工作则由公司的其他副总兼任。
而达芙妮董事会主席陈英杰通过马雪征的介绍后,才认识到,企业到了一定阶段,CFO不能继续“传统”,工作不能再简单等同于“记账”,CFO还要管账,管现金流,管预算,高级阶段的CFO功能则更多。
恍然大悟的陈英杰因此委托TPG帮忙引荐CFO,这也是TPG向达芙妮做出的一个承诺。
2010年1月,在TPG的引荐下,达芙妮的新任首席财务官林哲立走马上任,此前他曾在一家美国汽车公司服务近20年,其中有15年是在总部负责财务工作。
同时,TPG引入达芙妮的还有一位人力资源总监陈俐丽。陈此前曾任百安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在人力资源方面经验颇丰。
对于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引入高管,达芙妮给出的理由是,“公司越来越大了,希望在人力资源上也能跳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走制度化、专业化路线”。
事实上,在TPG入股以后的2009年下半年,达芙妮负责人力资源的高管已经离职,直至新任高管到位,这个位置一直空缺,而工作则由其他副总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