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网讯:1月14日,筹备中的“温州国嘉超市管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的核名程序。作为全国永嘉超市的联合体,实际上一些运作已经展开。
永嘉县有超市从业者上10万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周边县城、集镇等地创办了1万多家超市,其中长三角分布有80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
“国嘉超市”的目标,是整合遍布全国的永嘉人超市,打包成为一家统一品牌的超市巨无霸,然后上市,使之进入现代资本运作体系,与外资零售业巨头展开正面竞争。
全面转型的“超市巨无霸”
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上海磐华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工孟出具的报告,这家公司的拟注册资本为7.5亿元,其中产业整合基金占股66.7%,拟整合的样板超市企业占股33.3%。
两年后,注册资本将增加到10亿元,是未来的上市公司主体。
除了风险投资基金,永嘉超市经济促进会会员是优先的原始股股东。作为10万永嘉超市人“娘家”的永嘉超市促进会成立于去年,由祖籍永嘉的旅美侨领、美国国际消费品安全协会主席林光出任首届会长。
目前,“温州国嘉超市管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有股东30人,为该会的超市业主。初步设想,未来6个月至12个月内,将整合20家至30家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兴办的超市企业,募集8亿元至10亿元的超市产业整合基金。
就是说,这并非永嘉超市简单相加,也不是一家公司收购,而是风投基金和原有业主共同成立的股份公司。这种资本结构将全面颠覆原有的发展模式,在融资、品牌、物流等方面全面革新,不啻于一场业态的全全转型。
但在目前的整合中,除了统一的样板店,还得兼顾大卖场、标准超市和便利店等三种业态,以与现有的超市形态相适应。
永嘉超市业愿意放弃自己的控制权而与资本结盟,源于目前的竞争格局。
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查,目前外资连锁巨头已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布局,而这正好是以前永嘉人超市避外资锋芒而错位竞争的区域。本土连锁超市企业并购案频发,赢家通吃的局面日益明晰。
“我们被逼到了死角,超市如果不整合,生存空间就会被挤掉。”将出任公司监事会副主席的上海发联超市老板朱阿云说。
除此之外,陈工孟认为,中国的零售业目前已经大量掌握在外资手中,这对产业安全是一个巨大威胁。“目前中国的出口型产业说白了是纯粹的加工制造业,渠道和品牌优势完全掌握在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现在,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外资零售巨头正在控制内贸市场和渠道,如果中国内需市场再丧失,那经济安全就成空谈了。”
充满“偶然”的发展轨迹
此次嫁接国际资本,几乎脱离了永嘉超市业的原有发展轨迹。
而永嘉超市业的前世,同样充满了“偶然”。
改革开放之初,桥头镇人在全国各地供销社承包柜台,刺激了永嘉人的商业冲动,永嘉人纷纷到外地租柜台卖日用品。
当时,几乎所有的永嘉人都遇到了一个难题:要承包柜台,必须有厂家出具的证明,以示这柜台是厂家直销门店,以便工商审验。
但很多永嘉人拿不到厂家的证明,此时,在南京郊区承包柜台的王丐送的弟弟王丐旦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在沙头镇注册了一家纽扣厂,这基本上是个虚拟厂,主要给人出具证明。
王丐旦现在是江苏省张家港大新华联超市的总经理,在去年成立的永嘉县超市经济促进会任副会长。
从承包乡镇供销社柜台卖单一的服装辅料,到扩大规模成立小百货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永嘉人在漫长的二十年中,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小百货网络,从业者达到10万人。这是永嘉超市业的第一个高峰。
而从此时开始,正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超市业态颠覆永嘉人的商业模式的时代。1992年,沃尔玛进入中国,胃口越来越大,传统的小百货模式很快让位于自由选购的超市业态,永嘉人的百货业走到了尽头。
永嘉有人到上海华联超市打工学习了两个月,借鉴了上海华联的操作模式,永嘉百货业很快转型为超市业。
1999年,朱阿云到达上海,发现洋浦大桥工地农民工很多,便在东方明珠附近租了1200平方米的商场开店。那时一般永嘉人只开100平方米的店。
从此,永嘉人超市面积逐渐扩大到五六百平方米。
这也许是所有国家的超市自发生长的过程。随着外资进来,中国的商业转型必然是跳跃式的,因为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前面,嫁接发展就成为可能。
2001年,朱阿云发现他在上海已经拼不过规模,于是在安徽芜湖开了家1800平方米的超市,生意红火。
虽然永嘉人从此脱离农村进入了城市,但其经营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和发达乡镇。不过,即使如此,永嘉人还是在这轮超市扩张中收获了利润。这是永嘉超市的第二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