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联街网 >> 商报 >> 企业 >> 商业地产 >> 正文
资本囚徒的房企模式:复地困顿
LinkMall.Cn 2009-06-18 观点地产  邬琼 评论

  这种保守使得资本市场甚至对复地丧失了信心,复地的股价在2008年一度低于每股1港元,其中缘由,一方面在于复地本身的资产规模有限,另一方面则在于投资者对复地成长性的质疑。复地本身的价值并未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放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低于1元的股价使得复地基本上是一个丧失了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于是复地不得不选择将下一步融资计划放回A股,其开始寄希望于A股IPO获得更多的融资。

低效率的杠杆

  分析复地在上市之后的土地储备我们可以很显然的发现复地对于金融杠杆的运用效率。

  2003-2004年的复地在企业经营上极端的保守,这体现在其物业销售与土地储备的数字对比上。尽管2002年复地已经进入了南京武汉两个城市,但复地的2003年报依然显示,复地当年的销售面积为51万平米,而当年新增的土地储备面积为44万平米。而且,2003年复地没有选择继续扩张的策略,其新购13个项目全部位于上海市。2004年复地的经营策略与2003年相当,2004年复地新增土地储备52万平米,而销售面积则为56万平米。

  这是土地招拍挂之前的事情,土地招拍挂之后的2005年,复地的土地储备开始急剧上升。2005年复地新增土地储备146万平米,销售则维持了比较均衡的水平,2005年受长三角市场调整影响,复地销售为42万平米。销售与土地储备出现差距的情况之下,2005年复地进行了一次配股和短期的债券融资,融资额大概是10亿元左右。

  2006年复地的土地储备有所回落,为85万平米,但2007年复地的新增土地储备却高达475万平米,这是复地上市之后土地储备最为“疯狂”的一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复地的土地储备规模与开发规模之间出现了差距,2003年复地总土地储备规模为722万平米,而2007年末的总土地储备则为950万平米。

  一种理解在于复地的销售规模与新纳入的土地储备规模上的数据不足以支撑复地在4年间的土地储备仅仅增加了230万平米。但是复地不仅仅进行住宅物业的开发,同样进行商用物业的持有,甚至是工业地产的开发。

  土地储备的消化能力与新增土地储备的控制显示着复地本身对于土地储备及项目选择的保守性,复地消化土地储备的能力总与其开竣工规模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即便是如此,复地大多数项目依然选择了合作的方式。与大多数中国房地产公司一样,他们通过合作获得土地储备,或是通过出售股权给国外基金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事实上复地土地储备的权益面积大约是总土地储备面积的50%-60%之间。

  复地几乎所有的重点项目当中均拥有境外基金的身影。例如,2004年的复地雅园是与摩根士丹利合作,复地香堤苑是与ING合作;2005年的复城国际同样是与ING合作;2006年无锡新城项目是与加拿大某国际基金合作,天津环贸商务中心是与士邦魏理仕合作。

  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复地本身用于抵押贷款的企业资产总额在2003-2008年的过程当中,从未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所有的事实证明复地是一个杠杆运用效率极低的房地产企业,复地保守地选择了开发规模与土地储备之间的平衡,复地选择了银行贷款以及国际基金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但是在项目的启动资金上,复地少有负债融资的举动。也许这正是复地发展速度显得异常缓慢的原因。

  复地的确有较高的负债率,但是这种负债率并非表现在复地消化土地储备与纳入土地储备之间的平衡上,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复地在住宅与商业乃至其他房地产产品的多元化配置上。复地不是一个纯粹的住宅开发商,同时也经营商业地产

  无论如何,复地的保守被许多人认为是其落后于其他诸多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原因之一。

2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筱悠

【郑重声明】此文不代表联街网商报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复地抛售天津中心股权套现25亿 海航接盘 2009年12月30日
·复地20亿转让天津项目70%股权给海航 2009年12月25日
·证大集团或联合复地开发大项目 2009年12月11日
·政府牵线复地卖商用物业折现4.55亿元 2009年07月20日
搜索更多: 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