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网讯:2003年销售达22.7亿,2004年上市,但至2007年,复地的销售依然只在50亿元左右——在郭广昌与复星系的光环之下,复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房地产企业?
精英化疑问
复星系的创业团队及管理层被认为是中国最为精英化和现代化的团队之一。郭广昌的目标不仅仅是李嘉诚,其眼光甚至投向于沃伦•巴菲特和杰克•韦尔奇。
郭广昌知道自己与李嘉诚、巴菲特和韦尔奇的差距。但在中国,郭广昌显然认为自己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是超前的。在投资管理与企业经营上,郭广昌并非如大多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玩家,抑或是草莽英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发灵感,他有自己的学习对象。
在现实比较上,复星系给予公众的感觉是,其比德隆保守,但更执着,也更专业。在多元化投资的过程当中对资本市场运作的敏感程度,显然是在遵循大师们的脚步,但在企业经营的专业化上,郭广昌并不给自己留有余地。
很长一段时间内,复地是复星系专业化的样本,原因是这个极其专业化的公司在2002年的时候就踏上了扩张的步伐。2004年,复地就已经成功在H股上市,那个时候中国内地H股上市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不超过3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市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那个时候对于上市公司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上市对公司本身的规则要求,而非赤裸裸的融资。在2004年的时候,很多人这样理解复地,而事实上,复地亦是执着于现代化及专业化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复地在自己内刊当中得意地讲述其对现代化管理工具的运用,例如,复地的网络系统可以视频的方式实现总部对区域项目公司的应聘人员进行面试,整个面试过程实现视讯问答;而在财务支出的管理上,复地的网络上甚至可以查询到某个区域公司当中的某位员工领取了一只铅笔。
也许在复地看来,此种专业化的管理本身决定着企业的控制能力与执行能力。但同时也有许人为复地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管理网络的建设上与控制上,还不如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企业扩张与经营上。这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矛盾思维,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会批评那些规模扩张的企业的管理无法跟上企业扩张的步伐;而对自身企业管理有着严格控制,但是企业战略及策略相对保守的企业,他们则会认为这些公司成长性有问题。
而远洋方面还透露,近期内地的土地交易市场信心增强,公司正积极物色合适的收购项目,不少项目已进入洽谈阶段。
复地被认为是保守的,最起码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会问:“复地比大多数国内房地产企业更早上市,但为什么复地的发展速度却是如此之慢?”
专业化管控与企业扩张的矛盾本身似乎并不是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龙湖,他们有与复地类似的网络管理系统,他们有决策委员会,这也类似于复星本身的创业团队的决策流程。但在2003年,龙湖甚至不是一家成熟的,能够参与全国性竞争的房地产公司——那个时候复地已经开始了全国性扩张的步伐。
龙湖是企业管控与扩张同时进行的企业,甚至一度是中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样本。2007年,龙湖无论是从销售规模还是从开发规模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复地。
龙湖公布的企业负债数据也并不比复地差,复地的负债率超过了100%,但龙湖的负债率仅在70%左右。虽然H股的负债率计算方式属净资产负债率,但很显然,在负债控制上,复地与龙湖的差距并不遥远。问题的核心或许在于,为什么两家同样注重于管控的企业,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问题的根本原因也许正在与金融杠杆的使用模式上,也即是复地对金融杠杆的运用与龙湖有着显然的差异性,复地是一个在金融杠杆的运用上极其保守的企业,但龙湖则相反,龙湖更看重金融杠杆的放大效应。
一种简单的理解在于,金融杠杆使用效率高的企业多为扩张型企业,反之,则相对保守。复地是对金融杠杆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因而被认为是保守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