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4日,乐信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即便受疫情影响显著,但各项数据依旧增长强劲。
该季实现营收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9%,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都稳居行业首位。营收增长之下,促贷规模增长超预期,Q1促成借款金额达341亿元,同比增长69.7%,高于此前预期320亿元,在疫情之中乐信业务韧性较强。
另外两项核心数据也录得同比增长。用户规模达到8420万,同比增长99.7%,用户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在用户数大增的推动下,截止一季度,乐信在贷余额为585亿元,同比增长67.2%。
主营业务核心数据增速加快之下,作为新消费平台的乐信在疫情之中还反哺了社会。
疫情期间乐信减免各项息费、服务费共计3.4亿元;社会捐助1500万元、响应政府号召发放消费券2500万元以及额外增加疫情特殊专用拨备9亿元,导致净利润亏损6.78亿元(录得净利润1.67亿元)。
可以将账面亏损理解为乐信以牺牲短期盈利为代价,选择拥抱用户的方式渡过难关。
01
经济复苏亟需提振消费
后疫情时代各个行业想要走出困境都不容易。
最近各地用政策引导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复工复产之后,随着居民收入重回正轨,如何释放递延的消费成为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难点。
央行公布的历史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个人消费疲软的症结所在。近五年前四个月住户短期消费贷的情况可以看出,经过2017-2018年高增长后,去年增速开始下滑,今年受疫情影响首次出现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短期消费贷规模无法释放限制了消费复苏。相反中、长期消费贷流向房地产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占据居民收入,降低了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两个反映社会购买力的指标透露出个体消费情绪持续低迷,这是制约经济复苏的重要障碍。
若把宏观经济比作动脉,那么个人经济就如同毛细血管。疫情加剧了毛细血管阻塞,要想迅速激发消费潜能,恐怕先得解决居民短期消费能力的问题。
眼下,个人消费面临资金流短缺、收入受疫情影响产生波动、收支时间差等问题困扰,使得个人消费对价格更为敏感、犹豫期更长,原本递延的消费进一步拉长。
有介于此,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消费券,鼓励居民消费;电商平台借助节日促销,降低消费门槛,这些措施都是用短期刺激唤醒消费,见效虽快,但不可持续。
从长期来看,拉动短期消费需要金融服务机构为市场注入活力。虽然传统银行最近几年零售业务有了长足进步,但却很难触及规模庞大的“下沉”市场。而新消费平台凭借AI与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可以补足短板,实现点对点突破。
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消费侧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经过两年整顿与出清后,近期银保监会联合六部委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释放积极信号,明确互联网助贷平台的社会价值,银行+第三方机构模式终于等到绿灯亮起的那一天,新消费呼之欲出。
新消费贴合当下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
市场监测与分析机构尼尔森日前报告指出,年轻人是当前中国主要消费人群,其中有将近86.6%的人在使用信贷产品,其中46%的人使用信用卡,更多的人愿意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使用率达61%。
乐信研究院最近一份报告通过调研得到的数据与尼尔森的报告基本吻合。调研报告提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花未来的钱,为今天的消费买单”,65.6%的年轻人愿意使用分期付款缓解资金流压力。
分期付款因为自身特性,可以最大释放社会购买力,因为它能双向缓解资金与借贷方短期流动性问题,即让钱去需要它的地方。其次,对年轻人而言,分期能将单笔消费碎片化,从而完成消费目标,也可以培养他们合理支配资金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互联网分期产品的年轻人,往往是那些拥有更强就业信心和收入信心的人群。但他们对未来确定性收入的信心,并不能解决当前资金不足的尴尬,分期付款则能打消其中的时间差,缩短消费的递延周期。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新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