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两个字,会让人觉得有些“土味”吗?
虽然被各种家电环绕的我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显然家电企业们这么觉得。
从去年开始,家电行业中悄悄掀起了一阵“改名潮”。先是青岛海尔更名成“海尔智家”,随后海信电器更名成“海信视像”,就在最近TCL集团也更名成了“TCL科技集团”。
去掉“家电”标签,强调科技属性,显然是这次集体更名行动的主要目的。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我们熟悉的“玄学套路”,有什么事搞不定,事主改个名再说。
那么家电企业们,距离科技化真的只有一个名字的距离吗?
早有苗头的家电企业科技化
那些原本在大家印象中主要依靠家电盈利的企业,之所以要集体迈向科技化的轨道,个中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
家电产业发展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于“大环境”依赖度高。近年以来随着棚改步入尾声,城市化发展逐渐放缓,购置频率低下的家电产品在市场表现下自然也会有所变动。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发布的“中国家电行业报告”认为,三季度家电行业发展环境较上半年更为严峻。国内市场销售额1745亿元,同比下滑4.2%。出口730亿元,保持继续增长,但增幅收窄至1.7%。
在需求产生变动的同时,家电产品也撞上了一场重要的技术升级——IoT。
在科技厂商所规划万物互联场景中,家电显然是重要一环。何况在生活场景中,“值得一联”的主要对象就是家电产品。于是从几年前我们开始看到,科技企业一边频繁地向家电企业伸出橄榄枝,另一边开始悄悄潜入家电领域,小米的空调洗衣机、华为与荣耀的智慧屏皆是如此。
何况别忘了,即使今天我们认为家电产品平平无奇,但往回倒退十年,家电企业同样也是高科技企业。家电产业链的上游是微电子、面板等半导体制造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不少家电产业完成了对上游产业链的收购储备。同时家电产品本身也一直都作为容器,承载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像是模糊控制这种及其接近智能化概念的技术,就在空调、洗衣机等等家电中普遍应用。
如此看来,家电企业距离科技其实并不遥远。实际上家电企业们对于科技领域跨界的热情一直非常高涨,就拿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这两波热潮来说,格力、创维、TCL等家电企业都有所参与。在今天这个时刻更多的转动方向盘,也并不令人意外。
三种方向和三种迷茫
但抛开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这样略有跟风意味的行为不讲,家电企业向科技领域靠拢的轨迹可以以2019年作为分隔线。
在2019年之前,其实就有很多家电企业在做出相关尝试。总得来说大概有三个方向。
最主要的,当然是产品本身的变革。
大约从2017年开始,以美的、海信等厂商为代表,各种令人迷惑的“人工智能冰箱”、“人工智能电视”开始进入市场。之所以说“令人迷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一时段的技术更新并没有给产品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像是通过内置智能摄像头监测冰箱内食材的新鲜度,又或者是通过遥控器的语音交互来操纵电视。
但即便如此,在这一阶段也开始陆陆续续有相关产业标准被确定下来。像是2018年,中国电子商会(CECC)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及彩电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了行业首个《人工智能电视认证技术规范》。中国智能空调首个国家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空调器的特殊要求》,也在2019年年中面世。
对于家电这种发展完备、监管机制成熟的行业来说,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很重要的。标准的逐渐的明确,才能将品牌个体的创新,变成行业整体的更新。
与此同时所发生的,是家电的物联平台化。
可以说在物联网概念刚刚落入应用的那几年,家电企业多多少少都曾经尝试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物联网平台,或是与科技企业的物联云平台深度绑定。比较典型的有海尔的U+和美的的美居。但在这一阶段,所谓物联网的概念大多还是在家电产品中加入WiFi模块,让用户可以通过App进行远程控制。但从目前家电产业的市场表现来看,我们很难相信这种“物联网”真的实现了企业们目的——通过物联网生态的绑定,让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自己品牌(平台)下的产品。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跨平台的成本也仅仅是多装一个App的事。
最后还有一项变化并非面向C端,那就是工业互联。
由于自身掌握着工业生产的重要场景,像海尔、美的这样的家电企业,一直在尝试在加强工业生产智能化的同时,将其中构建的平台、累积的经验和数据开放出来。从厂商自己的发生来看,这一布局仍在持续的保持着更新,并逐渐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家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