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开始寻求与公共自行车融合解决乱停乱放超量投放等问题
周转率、用户数双双降低之外,公示再次点名“无序停放”的老问题:尽管各运营企业已建立了用户信用积分制度,并通过其客户端、公众号等渠道向用户推送文明停放的提示,但相关惩戒措施未落实到位。其中,只有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在核心区和重点区域基本能够做到半小时内就车辆停放问题做出响应。
一直以来,共享单车的违规、超量投放带来的交通问题也备受关注。2017年9月起,北京叫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2018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共享单车减量调控方案,北京将共享单车发展数量上限确定为191万辆,车辆只能减少,不能再增加。
对于企业来说,无序停放,是管不了还是不想管?滴滴共享单车工作人员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说:“为了让单车停放有序,我们实行了网格化的管理,引入责任制,非常注重车辆的摆放以及坏车的回仓。我们的app页面会陆续上线,与各地城管局合作的青桔单车规范停车区的提示和引导。”
滴滴方面表示,线下也将对用户进行“违停“惩戒:做动态的实时调度,能够保证车辆不淤积,那如果用户在禁停区停车,首先是会得到这种温馨的提示,如果说提示无效,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用于车辆调度。
此次,针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压缩瘦身计划,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联手合作的讨论。有专家建议共享单车除了实行更为合理的投放与有效的管理之外,还可以考虑与公共自行车在运维上面互相借鉴,融合发展。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两者是不是有融合呢?其实共享单车的这一股热潮已经褪去,所以现在要讲究成本收益。现在开始就很多的共享单车也开始是注重控制投放量,”
其实,这两者的合作在一些城市已有探索。比如杭州,南昌等地,公共自行车向共享单车学习,延长运营时间,开发手机线上租车程序;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在向公共自行车积极“取经”,比如设立无桩电子围栏公共自行车站点,使共享单车能够和原来“有桩”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实现“通借通还”,有效缓解了用车高峰期用户还车难的问题。这样一种合作、共融的关系,还能在多少城市铺开,方便人们绿色出行?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周益帆、唐国荣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共享单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