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高密度的大城市中,有一种遥远是家与公司的距离。通勤这件小事,深深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幸福感。也正因它看似平凡又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如今更成为都市圈研究中重要的观察对象。
如何审视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索培育高质量都市圈的有效路经?北上广深上班族的通勤中,也许藏着答案。
通勤1小时以上,抑郁概率高
早晚高峰的舟车劳顿已经成为全世界上班族的共同难题。在莫斯科,通勤时间达到180分钟的上班族的比例达到40%;东京上班族的平均通勤时间为58分钟。
在中国的大城市,远距离通勤问题依然严峻。多项调查显示,大城市“通勤难”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年轻人面前日益突出的问题。
2018年6月,极光大数据就以国内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排名第一的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时56分钟;而排名第十的武汉,平均通勤路程8.2公里,平均用时43分钟。
基于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的分析,从平均通勤时间来看,全国十大城市中,上海和北京位居前两位,平均通勤时间接近1小时,其他城市均在40分钟左右。从极端通勤人群(通勤距离最远的10%)的平均通勤时间来看,北京和上海依旧高居榜首,极端通勤平均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城市在60到80分钟之间。
面对“通勤难”,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也喊出各种口号,比如“通勤虐惨1000万北京年轻人”……显然,“通勤难”已经成为挤占青年人生活时间、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66名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3%的受访大城市青年上班族被通勤不便的问题所困扰,交通拥堵、耗时长和距离远是受访青年面临的三大通勤难题。
事实上,通勤困难带来的远不止往返路上的无奈。这群职住分离的年轻人还得忍受日益增加的经济成本、不容乐观的健康情况,以及持续下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017年,剑桥大学等机构对3.4万余名上班族展开的联合调查中,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上班族,抑郁概率高出平均水平33%,产生与工作相关压力的风险高12%,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可能性高46%。
都市圈规划难题凸显
从极端通勤人群的区域分布比例来看,在北京,有超过80%的极端通勤人群居住在五环外,主要集中在五环到六环的各地铁沿线,居住在北三县的跨城通勤人群占全部跨城通勤人群的54%,近60%的极端通勤人群工作地点在五环以内。
在上海,极端通勤人群工作地相对集中,居住地则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特点。与中心区联系较多的外围相邻区县为浦东新区(郊区部分)、松江和青浦。再向外围走,昆山、苏州、常熟、嘉兴等市也有极端通勤人群去上海市区工作,穿城而过、职住分离的故事每日都在上演。
在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坪山区与深圳市中心联系较为紧密,除此之外,再往外围的东莞市、惠州市和中山市也有人群去深圳市区工作。金融行业和总部经济发达的福田中心、互联网及其他高薪企业集聚的南山科技园则是主要的工作热力区,在此地工作的上班族作为深圳收入最高的群体,依然选择忍受长距离通勤,这与深圳中心区高昂的房价密不可分。
广州极端通勤人群的通勤路径已形成广州—佛山、清远、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以及广州市区—增城区、广州市区—从化区等几条大的廊道。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