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过税收的方式来拓展收入来源。日本从2012年开始将消费税率由5%提高为8%,2015 年继续提高到10%,消费税主要用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支出。此外,在保费缴纳时,提升财政负担比例,国民年金的国库负担比例之前是1/3,在2009年改革之后提升到了1/2。
改善介护险制度收支平衡的手段包括上调保险缴费率、提高自付比例、控制费用支出等。从2005年开始,日本介护险制度每3年会进行一次改革,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压力和上升的费用支出,相关措施包括:
1)上调保费缴费率以增加保费收入: 1号参保人的缴费率是重点调整对象,根据厚生劳动省数据:参保人每月平均缴费额由2000~2002年的2,911日元增加至2015~2017年的5,514日元,预计到2025年要增加到8,165日元。
2)上调个人自付比例:最开始全体人员的自付比例为10%,之后1号参保者的自付比例有所调整。2014年改革后,年收入超过160万日元者自付比例上调至20%;2017年改革后,总收入超过340万日元者自付比例为30%,总收入超过280万日元者自付比例为20%。
3)控制护理服务成本,包括鼓励发展花费更低的居家护理服务而抑制机构居住型护理服务、增加预防性保健服务、发展成本较低的社区护理服务等。
二日医学馆:日本介护服务龙头企业
2.1 老龄化催生了大量介护服务提供商
日本有大量介护服务提供机构,营利性组织参与率较高。自从2000年介护保险制度实施后,介护需求大量增加,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16年使用介护服务的65/75岁以上参保人的比例是17.8%/32.1%,每年介护服务费用的支出超过10万亿日元。
根据《介护保险法》的规定,民间营利性企业允许参与介护服务的提供和设施的运营,因此不少企业开始提供相关服务:例如,提供上门介护服务(Home-visit long-term care)和居家介护支援服务(Home-based care support services)的事业所数量分别由2002年的1.4万/2万家提升到2017年的3.3万/4万家。且民间营利性企业的参与率较高,图表29中列举的3个类型的介护设施,由营利性法人经营的比例都接近或超过50%。
2.2 日医学馆概况:收入近三千亿日元,涉及介护、教育、保育等
日医学馆(NICHIIGAKKAN CO., LTD.)是日本介护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73年,2002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90年代开展了以居家介护为核心的介护事业,2000年随着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公司开设749处上门介护分支机构,正式开展介护事业,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该阶段快速成长(FY2001~2006总收入年复合增速达12.5%,介护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速达32%,收入占比从18%提升到39%)。公司的业务种类不断拓展,截至2018年3月共有70余个子公司,FY2018销售规模接近3000亿日元。
2.3 介护服务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
公司提供的介护服务主要是介护险可覆盖的服务。从2000年介护险制度实施以来,公司介护服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50%以上。截至2018年3月,公司在日本的介护服务机构达1,403家,使用公司服务的老人超过14万人,介护部门的员工数量接近3.8万人(其中正式员工约1万,临时工约2.8万),介护服务实现的年收入接近1500亿日元。
公司提供的介护服务可分为上门介护等居家型介护服务和养老院等居住型介护服务两大类,另外还有一些综合介护服务。
居家型介护服务:老人是居住在自己家中接受服务,或是在家附近的日托机构及小规模(能容纳5~9人)的多功能介护中心接受服务。其中最多人使用的是上门介护服务,介护人员和医生会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进行身体护理,并进行生活上的援助;日托介护服务,是介护人员早上将老人接到家附近的日托设施,并为老人完成健康检查、洗澡、吃饭、运动娱乐等服务,晚上再将老人送回家。2018财年,公司能够提供上门介护和日托服务的机构数分别达到1090/382个,2018财年平均每月可服务老人7.9/2.1万位;每位老人每月产生的上门介护服务费为4~4.5万日元(2400~2700元人民币)。
居住型介护服务,即老人住进各类型的养老院接受护理和照料,公司目前的养老院根据老人需要的医疗程度和自理能力分为4个类型。养老院的开设要得到政府的授权,容纳人数、护理人员、设施的配备及管理方式等要符合相关法律制度要求。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食宿费需自理,介护服务另外收费(老人自付10%),以公司在东京多摩市开设的一家养老院为例,老人入住单人间每月需缴纳食宿费32.48万日元(约2万人民币),已婚夫妻入住双人间每月需缴纳食宿费40.98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
公司居住型介护服务的机构数和使用人数相对居家型服务增长更快,2008~2018财年10年间,公司的养老院数量和月均使用人数分别增长了61%/96%,达419家/1.22万人。
介护服务的收入与服务人数、人均产生费用相关,2014财年之前,上门介护服务的收入占比较大,且使用人数保持正增长,介护板块的收入增速和上门介护服务使用人数呈现高度正相关;2007年开始,公司开始大力发展居住型介护服务,公司养老院的数量和使用人数快速增长,且居住型介护服务的人均费用更高,所以虽然上门介护服务使用人数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在居住型介护服务的带动下,总收入仍维持正增长。
介护服务的盈利水平有所提升,但极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介护服务的毛利约18%,基本保持稳定。运营利润率在2000年之后的几年较低,是因为公司当时在大规模开设介护分支结构;2007年开始公司大力发展居住型介护服务,加快养老院的开设,因此有较多前期费用投入,随着各机构的运营逐渐成熟,公司利润率逐渐改善,近年来运营利润率能达到8%及以上。
因为有租金等固定成本,所以一定范围内,单个设施服务的人数越多、人均费用越高就意味着该设施的盈利水平越强;此外,由于人工成本在介护服务成本中有很高的占比(营业成本中人员成本占收入比重约60%),因此介护人员工资水平的波动也会对利润水平有很大影响。介护险体制下,介护服务的价格(包括养老院的食宿费用)、人员和设备的配套、介护人员的工资水平都受到介护险体制内法律和政策的管制,而相关政策隔几年会进行修订,介护服务的利润水平也因此而波动。根据公司2012财年披露的数据,公司的介护服务仅有8%(按照收入来划分)是在介护险体制外运营的,因此公司介护板块的盈利能力极易受到政策改革的影响。
例如,为了减轻负担,政府设立了预防性的服务以减少轻度介护的需求,并对老人是否有资格接受介护服务进行了更严格的审查,此外一部分人群的自付比例也提升了,因此近年来公司上门介护服务平均使用人数和人均上门介护费用有所下降;又比如,由于政策的修订,公司2016财年上调了介护人员的工资,导致当年介护板块毛利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次年,公司大幅度减少了介护部门的非正式员工(减少了5.5%)以控制成本。
公司为了规避政策波动对介护服务的影响,开展了介护险制度之外的家庭护理业务(即目前的“健康护理业务”板块),提供的服务种类更加丰富(包括家政等),同时也销售一些自有品牌的产品(如纸尿裤等)。为了缓解员工的短缺,公司最近的“阳光家政服务”引入了外籍员工开展工作。但目前,健康护理板块的收入占比较小,不到1%,不足以抵销政策波动带给介护板块的影响。
2.4 近年来新增保育、宠物疗养等业务来拓展收入来源
除了介护、医疗支持和教育三项传统优势业务之外,公司近年来还拓展了保育和宠物疗养的业务,此外还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目前主要开拓了中国市场,FY2018中国市场收入占比1.3%)。
保育方面:为了响应日本近年来开始实施的“儿童养育支持体系(Support System for Childrenand Child Rearing)”,公司将保育事业独立成立部门,加速发展相关业务,主要是开办认定保育园、医院内保育园及企业内保育园等机构。截至2018年3月公司开设保育园的数量已达202家,保育业务近3年收入年复合增速超过60%,FY2018收入接近100亿日元。保育业务板块由于仍在大规模开设新园中,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
2.5 成本和费用:人力成本是主要支出
整体的盈利能力主要受收入占比较高的介护板块和医疗支持板块影响,虽然近年来这些传统板块的利润率保持稳定,但由于新业务的开展需要较多前期投入,公司的盈利能力仍然不佳,归属净利率最近5年基本不超过1%,甚至为负。
公司的大部分业务都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营业成本中超过80%是人工成本,费用结构中约50%来自人工费用,在日本劳动力日渐稀缺、劳动力成本日渐上涨的背景下,公司将面临整体成本和费用刚性上涨的压力(尤其是介护服务,由于介护人员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希望通过以提升薪酬的方式吸引从业人员,已多次上调介护人员的工资)。
综合来看,公司从事的大部分业务,如医疗、介护、教育和保育都和民生息息相关,受到政府的紧密监管,具有半公益性质,因此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具备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所以长期来看,公司想要提升整体的盈利水平,需进行内部效率的优化或者开展新的业务。
风险提示
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障体系入不敷出
(来源:零售金童观点 作者:倪华、吴丛露)
共2 页 上一页 [1] [2] 第1页 第2页
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会致农户少种粮食
日本老龄化的怪相:瞄准年轻人的微型车 在老年人中意外火了
招商信诺人寿发布中国老龄化新洞察
日本老龄化危机加剧 7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两成
全球老龄化浪潮下中国科技公司正瞄准“银色经济”
搜索更多: 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