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朝着4万亿元冲刺的巨大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再次佐证了这句话。
但当外卖市场被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牢牢守住,To C的餐饮再没有系统性机会。这时,产业目光集体向上游走,环节众多、过程极不规范的To B农产品供应成为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大机会。
在美国,一家名为西斯科(Sysco)的食品供应公司在今年的营收高达4000亿。而在中国,95年就成立的食材B2B平台望家欢营收规模是位于十亿级别。各种“势力”在已有的食品供应链条中交错盘桓,“产业互联网派”则想通过技术的杠杆来快速给这个老市场革次命。
在这场掘金浪潮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模式的差异、供应链的不断优化以及一个困境与利益同时扑面而来的机遇图景。
两大模式
在传统餐饮行业中,多数企业每天都要去农贸市场定类定量采购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食材,而这仅仅是食材供应链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农产品都需要经历从产地到销地再到餐厅后厨的全流程,因此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多分为生产加工、物流流通、采购消费三部分。
环节只有三个,参与者的数量却远超于这个数。
在最上游的生产环节,个体农民、农产品种植公司、生产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等多个供应方,生产源头极其分散并缺乏标准。
而在从产地到销地的流通过程中,一级、二级批发市场的多流程不仅降低了效率和食材新鲜程度,还因为渠道加价而增加了成本。
至于采购端,中国餐饮行业中多为中小企业,通常都是私人化采购,过程不规范。
这就导致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种种问题:
· 食材生产加工端极其分散,标准化程度差,缺乏安全检验、品控难且难溯源;
· 中间流通环节多,但冷链等物流技术不足,配送范围和时间都大大受限制,运输过程中食材的损耗严重;
· 采购端通常是基于经验来决定食材的采购与数量,缺乏精细化管理;
· 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不透明,渠道端加价率高,价格不稳定。
对于处于下游的餐厅来说,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新鲜与低价。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化了几乎两倍于采购价格的钱,农产品的质量也因为经过多次运输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因为中国农产业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而非常分散。
然而,即使传统的食材供应链已被诟病许久,目前餐饮企业采购农产品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这一渠道仍拥有高达78%的销售占比。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超过4400多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671家,全国有各类农贸市场2.7万个。以交易规模最大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其2017年的交易量为1618吨,交易额高达816亿元人民币。
这让大家看到了农产品供应链中蕴含的巨大金矿。
随着C端的餐饮消费需求升级和城市规划的调整,低效的传统供应链也不得不求变。与此同时,不少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玩家开始入局,纷纷希望能借由技术和运营来重塑餐饮行业的农产品供应链。
在这些玩家中,有花大力气做自营模式的美菜、链农等,也有做“轻”撮合模式的宋小菜、一亩田等。
前者是自身承包了采购、存储、物流等多个流程,盈利来源主要是食材费用的差价;而后者是通过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来链接供应商与B端客户,促成双方交易,收取分销佣金或服务费用。
- 自营模式 -
“供应链是核心”,这句话被无数电商人奉为真理。他们也从京东的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影子:在痛下血本自建物流体系后,京东的服务质量和用户口碑迎来了双双增长,“自营+平台”模式甚至成了京东的一大标签。
餐饮食材B2B电商也很注重自营模式。这是因为它们希望通过自营服务来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过多环节带来的损耗并提高利润空间。
由窝窝团联合创始人刘传军再次创业的美菜网是自营模式的代表之一。通过重资产的自营模式,美菜网试图跳过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若干级环节,将食材直接从农户或者供应商处运到美菜的分拣仓库,再由美菜向B端的餐饮企业进行运输分发。
从产地到B端餐厅,美菜网希望一步到达。
自2014年成立以来,美菜网便一直重金投入物流:不仅自建了物流配送体系,自购自配几千辆冷链车、搭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团队,还在全国建立了近30个仓储中心。这些中心是集包装加工、分拣集散、存储配送、检验检疫、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冷链物流仓储基地”。
比如在食材的包装加工过程,美菜的仓储中心推行蔬果类产品的包装前置预加工计划。这个计划会根据B端用户和物流的需要,让供货商在产地时就对商品进行预加工和分拣包装。这样的预加工过程能减少蔬果在物流中转和二次分拣加工中造成的损耗。
再比如食材的存储过程。仓储中心会通过自主研发系统,从商品入库开始记录生产日期、保存天数等参数信息。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提醒操作人员,按日期的先后排序进行作业,避免了操作不专业引发的商品超期损耗问题。而且,美菜还会在入库后根据商品性质和外部温度,分类存入常温库、恒温保鲜库和冻库等三个温区库,进行有效保存。
美菜网在冷链物流上的投入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根据招商证券的生鲜供应链深度报告,中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鲜冷链运输的平均比例几乎都接近100%,而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仅为22%、34%、41%,差距巨大。
据美菜网CEO刘传军介绍,蔬菜品类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高达30%,每年损耗的蔬菜量接近1亿亩土地种植的总产量。而美菜网的冷链物流体系正是出于降低食材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的目的而搭建的。
不过,现实中依旧困难重重。
首先是冷链物流上的巨大建设和运营成本。根据浪潮资本的数据,5-20万平方米的冷库建设投入要高出普通仓库0.45-1.8亿元人民币,店里消耗为每小时每吨0.6-0.9kw,而且冷藏车的油耗高于普通车30%-40%。
因此,对于这个烧钱的环节,很多农产品B2B电商根本不敢碰。
其次是规模的局限性。作为一个高成本投入建设物流和仓库的项目,美菜只有更大规模才能更好地展现其优势。
餐饮公司新辣道的采购总监何鑫就曾对媒体表示过,餐饮供应链平台如果搭建得好,量大了成本自然能降下去,肯定要比零星采购要省钱。
然而,由于所涉环节太多、产地太过分散,大规模的供应链运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观点认为,美菜到产地直采的模式所占比例并不高,仍只是一个“一级批发市场”,并没有实现其从田间到餐桌的愿景。
面对着自营B2B的重模式,美菜在去年推出了“供应商入驻平台”功能,采用平台+自营的“京东模式”。对于入驻美菜商城的食材供应商,美菜不仅为其开放平台,也提供仓储物流系统。也许,借由全国各地的食材供应商,美菜能进一步扩大规模,发挥其供应链优势。
同一时期的链农虽然采用的也是自营模式,但是并没有像美菜一样大力投入仓储中心的建设。正如其名,链农的特点是集中中小型餐饮商家采购需求,到新发地这种一级销售地进行大批量食材采购。据称,链农配送的农产品能比中小餐厅单独采购便宜20%。
在这一流程中,链农的角色就像是一个代理商,借由大规模的订单在批发市场处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涉及的只是销地到B端商家的过程。这一模式的成本压力明显要小得多。
2017年7月,链农宣布获得日本三井物产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并表示已在6月份正式实现盈利。链农创始人刘源曾表示,他在链农盈利的道路上花了1亿多的学费,应该是中国餐饮供应链领域交过最多学费、踩过最多坑的人之一。
几天过后,优配良品也宣布了月度整体规模化盈利。在2015年刚成立的时候,优配良品也同美菜一样,砸钱建设产地转运中心和区域的冷链转运中心,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为餐饮、酒店等商家提供一站式食材供货服务的电商平台。
但另一方面,这一高成本模式让优配良品看到了困境。正如渠道运营总监李斌所表示的,像他们这种互联网人在入行做餐饮供应链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以为只要把从需求端到上游的中间链条砍掉就能产生高毛利,抛去配送成本就可以盈利。现实却展现了自己真实且残酷的一面。
在挣扎了一年多后,优配良品在2016年8月获得了由易果生鲜和新凤祥集团战略领投的1.2亿元人民币,并将物流和仓储业务转为与易果生鲜合作。后者曾获得阿里的四次投资,旗下的冷链物流安鲜达在全国10地拥有11个仓库,为易果官网和天猫超市的生鲜业务提供冷链存储与运输。停止对物流和仓储的自身投入,这成了之后优配良品盈利的最重要契机。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明星重组资产增值近十倍 依赖流量投资餐饮频频掉坑
自嗨锅3亿广告开局,引爆互联网餐饮第一场战役
餐饮老板和店长必须关注的6组数据,关乎餐厅生死!
40年舌尖上的改变:餐饮业市场规模增长超700倍
餐饮业需要双12 今年仍然走补贴战略
搜索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