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何沛凌
“当前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A企业多开了500个店,B企业就要关500个店,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博士、逸马连锁创始人马瑞光在2024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的观点,他指出,餐饮业已成为内卷市场、存量市场,甚至是缩量市场。
马瑞光的观点道破了餐饮行业的现状,有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餐饮店已达近900万家。如果按照14亿人口减去约5亿的农村人口,这个数据再减去一半在家吃饭的人的数字,得出的答案是,一家餐饮店的日均客流只有近50人。
每天接待50人,就算是夫妻老婆店,这样的数据也是挺揪心的。这意味着,餐饮市场已经供过于求,处在严重的供需失衡的状态。
为了在这样的市场上活下去,大批餐饮店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常见的手段就是打价格战——先卷死同行,再卷死自己。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三高”成本还呈现出略微上涨的趋势。在收入下滑、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一批餐饮店注定要闭店离场。
怎么做才能活下去?
这是餐饮人共同的疑问,但人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回归门店经营、苦练内功。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好门店经营?苦练哪些方面的内功?最近红餐网和一批餐饮人聊了聊,这些餐饮人中,既有上百家店的连锁品牌业务负责人,也有小店主理人,他们给出的共同答案是:堂食外卖兼顾,拓宽收入渠道,稀释成本,提升效率。
01.
提升翻台率,不能只依赖堂食
翻台率是餐饮店的核心经营指标之一,直接影响门店的收入。一家餐厅实际翻台率的多少,取决于开门营业的时间内能够售出多少订单。
而翻台率又常常受限于门店的面积、门店的选址,打破这一传统模式的限制,是增加门店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于餐饮门店来说,堂食能够生存,其核心指标是翻台率,而外卖能够提高实际的翻台率数据。比如,乡村基、大米先生外卖占比超过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实际翻台率达到4.2、6.3,高于其他品牌,营收结构也更加稳定。
1、扩大覆盖范围,获得直接增量
对于餐饮门店而言,外卖的一大价值在于触达新的顾客群体,从而促进营收增长。通过外卖平台的辐射能力,商家不仅突破了传统堂食的地理限制,还能精准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为门店带来直接增量。
以广州的永隆茶餐厅为例,这是一家专注于烧鹅濑粉的传统小店,凭借稳定好吃的味道和24小时营业,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作为家族传承的老店,伴随顾客群体的老化,其在近几年也面临一定的业绩增长瓶颈。
从父辈手里接过门店生意后,永隆茶餐厅负责人尹先生开通了线上外卖,服务时间同样覆盖24小时,为门店拓展了不少新客群,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开通24小时外卖后,门店订单爆发式增长,最高一个月突破8000单,不仅实现了业绩增长,还为品牌的后续扩张奠定了基础。
“通过美团外卖、美团团购等线上渠道,我们承接住了堂食无法触达的顾客群体,为门店创造了新增量。”超意兴北京分部运营负责人宋全领表示,以鸟巢店为例,门店周边写字楼密集,中餐、晚餐的客流量很大而且用餐时间集中,而外卖能够分担门店的堂食压力,许多附近的白领年轻人开始将超意兴当作“线上食堂”,外卖订单量占比达到30%。
2、增加曝光,突破线下选址的局限性
在线上引流成本日益增长的现在,外卖也给中小餐饮商家提供了一个引流渠道。中小餐饮店多是夫妻店、街边店,门店客流主要为附近居民和老顾客,通常靠人情和产品打动顾客,而缺乏系统性的引流获客方法。外卖的出现,则为这类小店打开了一个流量入口,借助外卖平台,小店也能获得不输大牌的流量。
比如广州的超记煲仔饭,这是一家经营了三代人的传统餐饮店,凭借对高品质煲仔饭的追求,以及18-28元一煲的实惠价格,成为街坊邻里口中备受好评的“烟火气小店”。而随着外卖的开通以及登上当地点评“必吃榜”,这家小店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曝光,从只做街坊生意,到辐射全城乃至吸引外省游客,不少美食探店博主也都前来打卡。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