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商报Pro 李松月
01
双11将至,商家积极备战
“目前我们仓库的货物是非常充足的,大概有一两千万的货。去年我们双11最高一天卖了五百多万,今年应该能更好。”
某家居用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电商报,他们公司旗下有多个天猫店铺都报名了双11活动,从9月就已经开始备货,已在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了详细部署,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其办公区域和仓库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横幅和标语都已经拉了起来:“疯狂双十一,业绩冲第一”“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用在双十一”“不怕失恋,就怕失单”……
据该负责人所说,面对“双11”这个年度最大的爆单机会,公司上下信心十足,势必要在今年创造新的纪录。
从行业角度来看,电商行业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后,目前进入了更加成熟和规范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转向更加注重运营效率、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转变一方面确实给商家们带来了挑战,做生意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轻松;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电商平台需要通过创新和优化服务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并为商家提供更高效的销售渠道和更有利的经营环境。
而在行业转向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双11依然是全年中电商行业最重要的销售节点。在此期间,消费者购物意愿强烈,电商平台通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来刺激消费,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销售爆发和品牌曝光机会。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3年双11期间,移动购物APP行业日均活跃用户数约为7.0亿,单日人均使用时长约为38.9分钟,相比2022年同期的35.9分钟上升约8.4%。同时,在11月1日当日平台支付转化效果也在提升,淘宝、手机天猫、京东、拼多多支付转化比例分别达到了45.0%、41.9%、34.9%、29.7%。
图源:QuestMobile
按照这一趋势,今年双11能够为行业带来的增量机会十分可观,加上电商平台的利好新政策不断,更是给商家们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电商报和几位淘宝商家聊了聊,发现原先嘴上还在犹豫不决“要不要报名大促”的商家,身体都很老实,已经做好准备要大展拳脚。
在这背后,一方面是平台通过大规模投入,正在积极优化商家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近期积极的市场情绪,商家们实则对今年双11充满期待。
02
平台空前投入,利好消息不断
“去年没报名,今年看到淘宝出了很多新政策,是真心为商家着想,感觉很有机会大干一场。”
一位服饰行业的商家告诉电商报,她已经做了7年电商,但这两年尤其艰难,全行业退货率有所上升,运费险成本也在变高,甚至还有些申请“仅退款”薅羊毛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面对微薄的利润,她原本已经对今年双11不抱太多希望了。但在前不久,淘宝围绕仅退款、售后成本等问题,推出一系列利好商家政策,打响了行业“反卷”第一枪,这让她终于决定报名参加双11活动。
据了解,针对商家较为头疼的售后成本问题,淘宝先是在8月全面上线新版体验分体系,松绑仅退款、优化营商环境;而后又在9月全量上线“退货宝”,降低商家退货成本。
这两个大动作一出来,淘宝商家的售后成本出现显著降低,利润空间大了起来。
比如松绑仅退款方面,淘宝通过增加自主处置权、升级识别模型、优化申诉环节等多个系统性策略,降低了“不合理仅退款”出现的频率,让正常经营的商家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数据显示,新策略上线首周,得益于全新的仅退款异常行为识别模型,淘宝平台日均拦截异常仅退款笔数增加超20%;对于部分优质商家(目前需店铺体验分≥4.8分),平台对“已收到货仅退款”的介入已减少20%。
降低退货成本方面,当消费者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带有“退货宝”标识的商品时,若需要退换货且操作成功,退货宝将为其提供首重运费的保障,如此便能同时降低消费者和商家的退换货成本。
虽然淘宝官方披露的成本降幅是10%起,但8月底开始的灰度测试中,商家普遍反馈降幅大部分在20%以上,甚至有部分商家超过了30%。
有一位灯具行业的商家向电商报透露,退货宝上线后他的每单服务费从4.7元/每单直降25%至3.52元/单,“我们一年出单大概有二十多万单,这样一算能直接省下小30万”。
不仅如此,根据淘宝方面给出的消息,双11期间“退货宝”还进行了系统性降价,从9月27日开始持续至双11结束,部分商家最高降幅可以达到58%。
前文提到的那位服饰商家就表示,在淘宝优化了售后相关政策后,自己店铺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改善,也让其对今年双11信心倍增。
由此不难看出,淘宝确实是真心希望引导电商行业的发展回归正轨,让商家们真正能赚到钱,而不是赔钱赚吆喝——这对于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除了售后环节以外,经营和营销环节的成本问题也成为了一部分商家的阻碍,让其对是否报名双11活动有所疑虑。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