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净值人群”成餐企掘金新战场
一批餐企已开始“行动”
“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化解意外,穿越周期,锁死趋势之外,还要拥抱规划,才能真正的顺势而为。”这是刘润在《进化地力量》演讲中所说。
这两年大环境确实给餐饮人“重创”,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让之前走规模化、拼翻台率的路子走得越来越艰辛,餐企们都在试图再开辟一条增长路径。
而对于高净值人群的“关注”,似乎就是一个新的“开窗”机会,在时代变化中寻求餐饮新蓝海。
1、年轻“新富”正在崛起,成餐企增长掘金地
在新经济、新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年轻群体的创富速率在加快。
40岁以下的高净值人群中,以新经济董监高、新经济创富一代为代表的新富群体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高净值群体的中坚力量。
此外,随着创富一代的年龄上升,二代继承人渐渐成熟,高净值人群也逐步年轻化。
高净值群体的增长和年轻化,都在给餐企释放一个信号,他们不仅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也是能够给餐厅带来增长的重要人群。
这部分群体不仅“消费力高”,还最能接受新鲜、个性、订制的特色服务,不吝啬为“值得”地菜品、服务花钱。
而这部分群体的市场也相对空白,在大部分企业紧盯“大众消费”的时候,或许高净值人群消费市场是餐企必抢的“肥肉”。
2、不再只围绕“商务”群体,而落脚于“家常式”高端餐饮消费
以前提到“人均500元”以上的米其林高端消费,大多都认为是专门给“商务人群”开的,只有商务精英才去打卡消费。
平常老百姓谁会天天去吃这么贵的餐厅,而且大多数高端消费的餐厅都是西式为主。
但近两年我们发现,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崛起,很多拿着千万年薪的新企业家、或者金领人群,都会去品质更好、食材更高端地餐厅吃饭,不仅仅是“商务”需求,家庭聚会、朋友聚会都是倾向于米其林等高端餐厅。
甚至有很多高净值人群,把“高端餐厅消费”当成“家常便饭”“一日三餐”去吃。
一部分习惯可能来自于“富一代”家长,日常熏陶,耳濡目染,形成了“高端”餐饮消费的习惯。
而另一部分对于很多富二代高净值人群,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消费标准,就是锁定食材更好、环境更好、更具创意菜品的餐厅。
3、一批餐企已开始试水“高净值人群”空白市场
那面对这些高净值人群群体的“高端日常”需求,餐企又要从何入手去抓住新蓝海、新机会?
其实很多餐厅都开始试水去尝试,比如我们曾采访过新京菜创始人段誉,他人均300元以上的新京熹火锅、寂川川菜,以及人均1300元以上的翰林书院,都在试图瞄准“高净值人群”。
还有那家小管高端品牌na+,旺顺阁旗下的提督,人均500元的湘菜“酷湘”……,上海、广东等地更是有一大批的高端海鲜餐厅、中餐厅、创意菜餐厅。
不再只是为了商务客群去打造,而是用高品质地服务、高端食材的菜品去吸引“金领”等高净值人群进行日常消费。
就像职餐记者最近在朋友圈发现,北京受疫情关停堂食,有朋友就带着家人、孩子,去享受高端米其林餐厅推出的车上就餐服务,餐厅会把菜品准备好,顾客可带着家人在车上吃,菜品都是黑松露烤鸭等,人均在500元以上。
可见针对高净值人群的日常高端消费,餐企已经在尝试开辟新的服务,努力满足其需求。
总结:
“三公消费”被限制以后,高端餐饮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一个“没落期”。
但这两年,职餐记者发现,它不仅受到很多客群的欢迎,也凭借“高客单价、高毛利”被很多头部餐企所看好,而开出新模式店。
一方面是因为高净值人群的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高端餐饮重新走进顾客视角。
另一方面更新迭代后的“高端餐饮”已不是之前的模样,告别土豪式、炫耀式的高端服务、或是餐厅富丽堂皇的装修环境来撑场面。
用更加与众不同的产品、环境、文化、特色服务,吸引高净值客群去进店消费,它代表的是高品质和高标准地餐饮服务。
而这其中暗藏了一个新的机会信号,率先接收到的餐企已经在尝试和行动。
来源:职业餐饮网 旖旎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高端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