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去年双11刚落幕时,阿里一开始并没有公布总成交额,只是公布了“有382个品牌在天猫双11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等数据;直到几天后,阿里才姗姗来迟地公布了主要核心数据:从增速上看,2021年天猫双11仅比2020年增长了8.45%;京东方面,增速相对上一年也同样出现了放慢。
而从今年618开始,保“正增长”就已经成为很多平台的最大目标。
还有,有了直播,双11对很多消费者而言不再是必需选项了。
直播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直播间的优惠力度通常比平台大,如果按双11的标准,“每天都是双11”,消费者当然没有必要非要在双11期间集中释放自己的需求。
今年双11期间,各平台在直播带货上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平台在双11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2020年双11,一些平台头部主播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00亿,背后是对平台千万个商家、品牌的推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拥有数量够多的头部主播和准头部主播,谁就能确保双11的大盘走得更稳。
但是今年,随着一批头部主播“大隐隐于市”,整个直播江湖风云突变,直播电商的秩序也将发生根本改变,并由此影响到最终的电商走向。
所以,今年双11表面看起来很“安静”,但是平静的背后,一场新的风暴可能已经在酝酿中了。
平台忙着“颠覆”自己的模式
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改变自己,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电商报注意到,今年京东宣布启动京东11.11时,首次披露了京东“工厂店”的情况,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京东最大的优势就是自营。长期以来,京东一直将一些优质店铺纳入自营的范围,在品质、服务上持续对这些店铺加码,也让京东成为所有平台中,产品、服务辨识度最高的平台。
而京东“工厂店”针对的主要是第三方,比如说,基于优质个体工商户的“京东小店”模式。在“京东小店”模式的基础上,京东“工厂店”模式也会进一步扶持产业带工厂、个体工商户、农户、大学生等在京东开店。
从根本上说,京东这时加大布局第三方店铺,是因为“情绪已经到这里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超过2.5万个店铺在京东的成交额翻番,仅二季度,京东零售新增第三方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0%。所有这些都说明,第三方商家已经成为京东平台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所以,善于改变的京东“顺水推舟”,于自营模式之外,加大布局多元化的商业生态,以获得更多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在京东加大第三方商家的同时,一向以做第三方平台为已任的阿里巴巴却在调转船头,大力布局自营业务!
今年3月,当我们注意到阿里宣布将其数码3C产品做自营,建立自己的直营店喵速达电器时,细心的人发现,阿里的转变其实很早就开始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阿里自营业务的营收已经达到678亿,占到了总营收的40.4%,也就是说,自营现在已经成为构建阿里大盘最重要的一部分。
新经济下,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值得重建。当双11来到第14个年头,平台都在忙着“颠覆”自己的模式,消费者也不再为打折而亢奋时,对于千万电商从业者而言,他们同样需要洞察趋势,提前布局,因为近在眼前的双11,已经不再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而是一场新的大考了!
来源:电商报pro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双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