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格局成因有两个,一是京东物流前期一直被视为京东的企业物流,但2017年独立之后就发展就有了变化。招股书中,“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已经占到了京东物流收入的80%左右,其中近一半来自外部客户。从业务发展来看,京东物流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
其二则是,面向企业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本质上需要与企业经营协同。因此,物流必须是“商流”的一部分,物流的增量来自于各行各业商流的增量,这让物流企业能够摆脱对电商和个人单的依赖,冲破卡住自己的天花板。京东物流是京东的“血亲”,面对只是朋友出身的顺丰和通达系,对商流的理解与它们不可同日而语。京东物流CEO余睿说:”与当前所有的物流行业企业都不同,京东物流既拥有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和长久投入形成的科技能力,同时还拥有天然的商流基因和独特的行业洞察。“
而对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供应链毫无疑问就是生命线。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在供应链方面下功夫。2018年,李宁公司首次营收破百亿,随即开始改革上游供应链,此前因上百家供应商带来的供应链问题一度造成几年的没落;唯猎资本在投资新锐服装品牌Bosie的过程里,尽职调查中特地摸底了供应链问题。因此,一体化供应链的机遇和挑战纷至沓来。
物流行业,
如何重塑“微笑曲线”?
前文讲到规模效应的极致,这个极致留下了一个黄金缝隙——技术带来的提质增效。快递行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一直有着强烈的破解需求。不管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轮番上阵,还是持续优化渠道的表现,外界对行业高科技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美团无人车,或者京东物流“亚洲一号”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这种大厂出圈的技术产物上。但关于它们在行业的生效机制,则是个不容易理解的话题。
我们不妨以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提出的IT业“微笑曲线”理论,去理解物流行业自己的微笑曲线,从而寻找先进技术的生效机制。
早在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就曾登文指出,一要营造“第三方物流”的市场氛围——这是一体化供应链思维的基础。二要开发自动化物流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是那个年代的资金和技术难以实现的畅想。这就要说到京东在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时,曾受到外界的不看好,拐点出现于2013年后逐渐兴起的电商行业。
电商真正蓬勃发展前,公路物流一直处于寒冬之中。这张2014年左右绘制的公路物流产业微笑曲线中,油气和物流园区的入局门槛很高,保证了产业链地位。快递在当时不但门槛高,而且处于规模效应顶点。而两头不讨好的个体司机在底部谋生。随着电商激活规模效应,快递企业集体起飞,京东自建物流开始生效。原本“穷哈哈”的快递行业开始了飞机送货、大建仓配的变革。
经过一番演变,以技术和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物流行业微笑曲线形成了。底部是仓储货代基础服务,左侧是曾经称王的规模效应,右侧是以Lead Logistics Provider(LLP,领先物流服务商)为代表的高标准服务。Y轴的支撑,就属于技术能力。
那么,技术怎么展现?首先回到2003年那个“自动化”的论点,到2020年底,京东物流光是与自动化和无人技术相关的技术专利和软件版权就超过2500项。5G时代,智能化已经是新基建的一部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到货”向“货到人”转变。技术,解决的就是货怎么更快更好送达到人的手上。
这并不容易,京东物流2017年第一代物流天狼系统,穿梭车经常取箱失败,货架震动一下都能导致问题。如今,京东物流有了数十种机器人,上市敲锣的任务也交给了六轴协同机械臂。顺丰和通达系也在加码,外部,自动驾驶的繁荣让干线物流领域迎来了技术流的新玩家,比如智加科技、嬴彻科技等——有趣的是,后者的投资方既包括了京东物流,也包括德邦快递这样的传统物流服务商。
无论如何,对一体化供应链而言,京东物流可能是物流行业里配置最完整的。它走过了上一个投资周期,也就是仓配干线建设的尾声,在新投资周期——智能化已经逼近半程,而追赶最快的顺丰,要怎么补上中间失去的那些年,还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行业的一些趋势指引表明,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21年,技术的重要性在放大,物流沙龙的统计显示仅仓储机器人领域就发生了14起大额融资。未来,智能化也会内卷吗?不管怎样,降本、提质、增效的这种“内卷”,意义远大于曾经的价格战。这或许是众多为行业赋予技术力的玩家们,最大的贡献。
整合资源、深化智能、扩张生态,三位一体,这就是一体化供应链的远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物流行业在野蛮生长中完善基础。第二个十年,伴随着电商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逐渐整合势力,形成体系。第三个十年,当传统的红利享用殆尽,物流行业的冲锋者们,该用技术和理念带头,再次吃透行业了。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