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仓库作业,每单仓配时效为3小时左右。我们目前实现平均每单仓配时效仅为3—5分钟,峰值拣选商品可达到2000件/小时,单件商品分拣成本下降50%,实现库存结构优化,加快库存周转,降低滞库率。”苏宁易购IT总部执行总裁荆伟说,通过持续的科技转型和投入,整个集团在商品供应链的数字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尽最大努力按照消费者需求完成智能化的选品、智能化商品库存管理。
“在智慧零售时代,实体店经营者将告别凭感觉、凭经验的传统运营状态。”林元庆表示,现在针对顾客消费行为的智能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克服数据精度不高、无效或者反复计数的误差,不会再将店员和顾客混淆,能够更精准描绘零售客流的情况。除了零售中的“人”,所有区域、货架的空间位置以及识别陈列商品已经可以被数字化。例如,通过室内3D实景地图机器人,以厘米级定位场内每个区域、店铺、柜台甚至是商品的三维坐标,使空间中的全要素得以精准地坐标映射。货架上的每一款商品的拿起、拿走都能被识别、记录……
目前,一些大型超市货架上安装了京东方的电子价签。白峰说,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价签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得更多商品信息,甚至转入网上商城。电子价签能够实现动态更新,同步更新后台信息,提高了货架补货与在线订单店内提货的效率。
专家表示,无论是人、货、场,每一个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零售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的信息经过互相关联、整合,释放出巨大的数据价值,帮助经营者挖掘消费规律,用需求引导生产,倒逼供应链和制造环节的灵活调整。
智慧零售前景如何
技术和业务配合协同,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
近年来,智慧零售逐步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也经历着优胜劣汰的过程。
一项调研显示,制约智慧零售行业整体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技术、人员和资金三方面。从技术层面看,市场上约有70%以上传统零售企业由于自身技术不完善,无法支撑高度数字化的智能运营业务体系,从而导致转型升级遇到瓶颈;从人员层面看,市场上缺乏智慧零售专业的人才,零售一线作业人员观念较为传统,智慧零售意识较为薄弱,相关数字化环节落地缓慢;另外,不少传统企业仍认为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偏高,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数据显示,近五成商家关于智慧零售的年投入预算在10万元以下。
但智慧零售给予人们的想象空间巨大。一个传统地图设备扫描一个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需要30天以上的时间,但爱笔智能公司研发的全景地图机器人却只需要1—2天就能完成。通过技术的升级,加上更精确的算法、更巨大的算力和更丰富的数据,智慧零售能够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荆伟认为,数字化转型不等于盲目投入IT系统,不等于不管不顾地“烧钱”,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思考如何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乎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转型模式,由此再匹配全新的平台工具和方法。
智慧零售的发展不只靠技术驱动,还需要完备的运营。荆伟认为,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业务的价值,只有技术和业务配合协同,才能最终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从商场管理者具体到门店店长,都需要转变观念,身体力行拥抱变化,学习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知识与手段。
专家提出,智慧零售涉及每一位消费者,要解决好数字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尽快完善数据采集、交易和安全披露的法律法规,帮助行业主体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让更多传统零售企业放心投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换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智慧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