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穿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生意
看起来,叮咚买菜是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服务平台,但本质上,它做的仍然是传统零售生意。总仓+前置仓的模式,相当于沃尔玛+711+送货上门,前者通常位于城郊,负责大宗货品的采购和储存;后者靠近生活社区,满足消费者即时购买的需求。唯一改变的是消费场景,由快递小哥而不是消费者完成最后几公里的物流。
既然如此,把叮咚买菜看作一个连锁店品牌,或许更接近本质。连锁品牌要盈利,一是扩大整体规模,以降低供应链成本;二是提高客单价,增加单店营业额。
要扩大规模,首先涉及到“开店”选址。总仓相对简单,通常在偏僻的市郊,选择大面积低成本的仓储。而前置仓则像711一样,在城市密集开店,需要靠近生活社区,形成半径五公里甚至三公里的覆盖网。
相比于传统门店,前置仓的选址要相对简单。虽然同样需要选择人口密集的生活社区,但传统门店为了吸引客流,必须考虑黄金地段,比如地铁口,路口显眼处,一楼商铺等,租金成本会更高。
而前置仓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距离合适,不需要一楼商铺,也不需要显眼的路口,甚至可以租一个民房或者住宅做仓库,然后再配置几个冷冻柜和冷藏柜,就可以解决冷链存储的问题。
虽然选址成本低,但引流成本很高。叮咚最初的引流方式基本靠地推,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获客成本较低。但随着扩张,必然需要大量投放广告,2021年春节期间,叮咚买菜就在快手、抖音、知乎等互联网平台大量投放广告,其中不乏开屏广告,营销费用可想而知。
另外,正如前文所说,一线城市地价贵,租金成本过高,在客单价50元的情况下无法盈利。如果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租金会相对便宜,但客单价恐怕更低,也很难说就能盈利。
再说第二条路,提高客单价。在大卖场,生鲜属于供应链难、损耗高、毛利偏低的类别,通常用来引流,以带动其他品类的销售。不过,目前叮咚买菜并不打算扩充SKU,在创始人梁昌霖的构想里,它只卖菜,负责餐桌这一个场景,曾言:“叮咚的追求从来不是覆盖面积大,而是订单量与复购率。”
相比于传统门店在店内消费,叮咚买菜的消费场景变成配送到家,但提升用户体验,仍然是提高复购率的关键。
叮咚买菜的核心客群为25~45岁,以中等收入的城市白领和三口之家为基础,这群人时间稀缺,更加看重便利性;相比于习惯去菜市场的老一辈,他们对几毛钱的价差没有那么敏感,也不会挑菜,更在乎商品品质的稳定,一旦形成购买习惯很容易复购。
但这其中其实也有一个悖论,这个消费者群体买菜做饭的频次并不会太高,而需求最大的消费者群体通常又很难成为送菜上门的客户。
针对这群消费者,叮咚买菜确实做出了自己的亮点。对消费者购物即时性的满足,每日优鲜是1小时,美团买菜30分钟,叮咚买菜则是29分钟,有时20分钟就可以送到。而且不收配送费,也不设最低起送费,哪怕是买一根葱,也能免费送到,对于经历过为了免运费而凑单的消费者,这一点很拉好感。对于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也尽量满足,有的客户要求活鱼活虾,平台就准备了自带输氧装置的水产配送箱,有时配送员还会帮忙把客户的垃圾带下楼。
生鲜必须快速响应,快速送达。但这必将导致配送员绝大多数情况下每次只能送一单,如果平均客单价较低,送货的成本就很难降低。配送员担负着难以想象的压力,每个人都是高负荷、长时间配送。他们的工作生态基本和之前媒体曝光的美团差不多,配送超时会面临大额的工资扣除,与此相伴的是高劳动强度和骑行风险。随着市场监管逐渐完善,这或许是叮咚未来最大的隐忧之一。
未来,真正决定叮咚商业模式成败的核心要素,就是配送员的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越来越缺乏,一个进城务工的青年,去美团送外卖还是去叮咚配送蔬菜,决定于谁能支付更高的工资。
下沉市场前景不明,产品品类有限,而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配送环节,也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看起来,叮咚买菜的盈利之路,不太好走。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 文/迭戈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叮咚买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