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月19日收盘,美团收于每股341港元,总市值破2万亿港元。2020年12月28日,因取消支付宝渠道,美团遭到反垄断诉讼,当天股价下跌6.88%,此后,15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31.2%。
有分析人员表示,美团和阿里巴巴是最容易受到反垄断诉讼的,但目前看起来,资本市场的判断或将说明,反垄断诉讼不会对两家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1月15日,美团旗下互联网互助平台美团互助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美团互助将于2021年1月31日24点正式关停。
关停后,美团将继续聚焦主业发展(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新业务及其他)。
到店、酒店及旅游,是美团的“现金牛”业务。2020Q3,到店、酒店及旅游用18.3%的总收入,创造了43.0%的经营利润。
据投资界消息,近日,美团即将投资酒店集团东呈国际,出手10亿元左右,持股比例或将高达20%。
这是美团第一次投资线下酒店,既是巩固自身的“现金牛”业务,也是对携程的一次蚕食。
新业务及其他,是美团的“吸血”业务,但同时收入增速在所有业务中位列之最。2020年前三季度,经营亏损不断扩大,美团闪购、美团买菜、美团优选,都要烧钱扩张,且市场竞争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出现较为固定的竞争格局。
而美团的“根基”业务——餐饮外卖。2019Q1-2020Q3,美团餐饮外卖平均成本率87.78%;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美团外卖成本率维持在90%以上,单从对利润的贡献上来看,餐饮外卖经营利润不及到店、酒店及旅游的三成,妥妥的“大而不强”。
餐饮外卖高企的成本,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三方皆输的困局——外卖骑手赚不到钱、店家越卖越亏、消费者手中的外卖越来越贵,三者形成了“不可能三角形”(外卖骑手、店家赚钱的同时,消费者吃到便宜的外卖)。
1、如果让骑手和店家赚钱,势必会将推升的外卖价格,更多地转嫁给消费者;
2、如果让骑手赚钱,消费者获取更多实惠,店家要么让利,要么被迫降低成本;
3、如果让店家赚钱,消费者获取更多实惠,或将会压缩外卖配送费,损伤的又是骑手的利益。
但是,这种考虑忽略了平台的作用。美团外卖,连接店家、骑手与消费者,是外卖系统良性运转的“中轴”。
骑手和平台不是直接的雇佣关系,而是通过外包的形式,平台支付骑手薪资。“骑手困在系统里”、“骑手倒在冬天里”、“骑手为讨薪自焚”,大量事实说明,骑手是一份苦差事,完全受制于平台,为了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骑手超时、马路横行,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大多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平台给店家提供曝光和流量,店家给平台支付佣金。看似正常的买卖,店家和骑手一样,面对平台,处于劣势地位。佣金比例、活动上线、独家经营,一般的店家几乎没有有议价空间,只能作为价格的接收者。有不少店家反应,美团外卖佣金比例过高,强迫“二选一”,甚至限流、强制下线。
消费者给平台贡献流量,获取外卖信息。在外卖江湖被美团、饿了么垄断的情况下,当美团外变贵的时候,部分已产生平台依赖性的消费者会选择接受;少数不愿意接受的可能会移步至饿了么平台;当美团外卖、饿了么同时变贵的时候,摆在消费者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显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平台对于店家、骑手、消费者三方,都具有强势地位,是可以通过平衡三方关系,攫取更大的收益。
但平台需要明白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平台不能给到店家、骑手、消费者满意的让利,最终,平台的生意或将难得可持续。
在美团接受反垄断诉讼、社会对于骑手的舆论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影响美团的业绩和资本市场表现:根据美团以往业绩推算,2020Q4总收入或将逼近(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速超40%;另一边,美团被南下资金抱团买入,股价推至新高,市盈率525倍,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一骑绝尘,甚至远超一众科技股。
2万亿港元市值对于美团,大概率不是终点,但不可否认,随着美团市值的加速膨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餐饮外卖的矛盾会愈发突出。
来源:亿欧 马晓龙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