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够扫码点餐了
前两天,我陪姥爷去医院看病,离开时天色已晚,就在附近找了个餐馆吃饭。好巧不巧,刚进店坐下,我就接到了客户的来电,是讨论约稿的事。由于店里人多,环境嘈杂,我便先让姥爷看看菜单,自己到店外打电话。
当我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姥爷拿着他那台老人机,对着餐桌上的二维码一筹莫展。环顾四周我才发现,这里的顾客都是用扫码或者点菜机的方式点餐的。我问这家店的服务员,这里难道就没有实体的菜单吗?起初她还用“无纸化点餐”之类的理由搪塞,在我再三要求之下,她才极不情愿地从前台拿出一本纸质菜单给我。
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享受着二维码带来的便利的我们,很少考虑过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生活有多不便。假如有老人单独来到类似的餐厅吃饭,岂不是点个菜都困难重重?
而且,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扫码点餐和扫码支付不同,并没有那么方便。
比如,有些开在地下商场里的餐厅信号不佳,等很久才能进入点餐页面。即使进去了,“反人类”的交互设计也让人十分难受,一不小心退出了界面又要重新再点。
又比如,扫码点餐是按桌号进行配餐,一个人一个桌号,容易出现占桌现象。如果是两个陌生人共用一张桌子,有时就会出现上错菜的问题。还有,少数点餐系统要求授权登录或是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极少数甚至要填写资料,流程相当繁琐,过后还会收到各种垃圾信息,不胜其烦。
可以想象,连年轻人使用扫码点餐都会产生这么多问题,更何况是对手机不熟悉的老人呢?不会用智能机,难道连点菜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扫码点餐,到底方便了谁?
从顾客的角度看,扫码点餐并不会比真人点餐方便多少。首先,纸质菜单的图片更大,介绍更详细,翻看起来也更加方便,不会受网速和硬件的限制。其次,叫服务员点餐更方便个性化选择,比如加多少辣、放不放香菜之类的细节,在系统里就不便选择。
此外,有人情味的服务也是到店就餐体验的一部分,自己扫码点餐,容易让人产生被冷落的感觉。所以,扫码点餐真正的受益者,只能是商家和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商。
据调查,使用扫码点餐可以使店家降低30%-50%的人工成本,并在用餐高峰期减少点错单、漏单的问题。同时自主结账免去了排队的麻烦,有效提高了客流量,直接收益就丰厚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扫码点餐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可以带来流量收益,并通过陆续的推送变现。即使用户取消关注,也可以收集用户数据,调整经营策略,或是交给合作的点餐平台。
也就是说,商家一边把用工成本分摊到了顾客的身上,一边又从顾客身上“薅羊毛”,可谓十分鸡贼。一旦扫码点餐被全面推行开来,想要获得和以前一样的人工服务只会更加困难。这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
当然,并不是说扫码点餐应该被全面抵制,只是商家需要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以人工为主,扫码为辅,人手实在不够了再让顾客自主点餐,而不是完全“自动化”。
当一项新技术没有带给人更多便利,甚至反而让人产生不便时,我们就要考虑它存在的合理性了。是个人都会变老,谁能保证我们到了晚年不会被新技术所淘汰?
科技,让生活更糟糕
不止是扫码点餐,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伪创新”,打着进步的旗号做一些倒退的事,让消费者的体验变得更加糟糕。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几年前大火的“无人零售”,你可以把它当成更极端的“扫码点餐”。
无人零售风口打开后,数不清的企业一哄而上,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多种终端形态展开了激烈而无序的竞争。但只过了一两年,这些烧光了钱的企业就只能黯然退场,迎来一波关店潮。
他们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无人”比“有人”成本更高。且不说购买机器的成本,补货、清洁、整理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成本,做不到真正“无人”,再加上机器的运维和能耗,根本省不了多少钱。
消费品方面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苹果手机取消耳机孔的操作引得安卓手机纷纷效仿,没有苹果的命却得了苹果的病。从此安卓用户想要获得和以前有线耳机一样的音质,就只能花更多的钱买蓝牙耳机。
而蓝牙耳机又有很多弊端,不方便携带就不说了,需要充电这一点就很难忍。至少在无线充电普及之前,取消耳机孔都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除此之外,还有经常被电商平台吹捧的“千人千面”技术。一开始说得好听,是为了提供个性化的推荐,让消费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商品。
可结果呢?刷了半天还是千篇一律的风格,甚至有自己浏览过、买过的商品重复出现。
而一些本来很不错的店却被系统屏蔽掉了,失去了展示的机会。像这样的例子在互联网领域不要太多。
技术的创新似乎正在偏离原来的轨道,从以顾客为中心变成了以商家为中心,技术越发达,生活越糟糕。但愿《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未来永远不要来临。
来源:电商之家 赵云合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