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黄铮执着地关注事物本质
黄峥老强调的理工科背景,不擅长应对媒体,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共事务,但他其实很会说话,深谙哲学的他极其聪明,知道表达的关键在于思维,而非是嘴。
2018-2020年期间,黄峥发表了著名的三封《致股东信》,令人对他缜密的哲学思维能力刮目相看。
在这三封信中,黄峥从三层思维层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为什么要做拼多多、对商业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
第一个层面,如何面对自己?——由内而外
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可观事物的兴趣。
一开始,黄峥跟大多数好学生一样,希望“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这样的结果是好学生变成好的知识分子。
而一旦跳出追求“无限完美的自己”这个圈子之后,开始关注外部世界、深入外部世界,同样的能量才会反馈到自身的内部世界,个人的视野就会开阔很多,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二个层面,如何面对外界?——对创造更好社会的本源思考
视野从自身转向外部事物后,黄峥开始聚焦下面两个问题:
如何提高现有产业的供需效率?
如何改善财富转移以降低贫富差距?
对此,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做出了如下精辟的论述:
“第一类供给侧的变革是满足了一直存在却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第二类供给侧的变革源于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第三种供给侧的变革源发于信息收集成本大幅变化。
第三类变革存在着大量的可能性,拿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来换取整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抽象来说,存在一个通过推动需求流通侧更多的采用计划,以此来推动供给侧打破滞后的大规模生产,实现中小规模批量的“定制”的半市场经济的可能,即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来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
线上电子商业解决了把义乌小商品市场搬到网上的问题,加速了竞争,但对传统制造业的工厂改变不多,主体的工厂主要还是依赖于线下商超的批量订单。“
黄峥这段话其实是变相揭示出拼多多的核心商业模式:
即通过拼团实现需求的规模化,将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的商品中,最终使上游能够批量定制化生产,降低成本。
显然,黄峥的思考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更深层次:
“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带来的是下沉人群,拼多多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移动互联网未必是用户的下沉,而是用户拉平了,它让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拥有了和一线城市一样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交易能力。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纸用,有好水果吃。“
拼多多不仅关注中国消费的下沉市场,更关注广大的普通大众、以及低收入阶层,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生产资本配置中来。
第三个层面 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答案是行动+冷眼旁观
在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先要处理好个人和世界的关系,然后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连接两者。
黄峥坚定地笃信:只要所认定的大方向是对的,坚持去做,个人价值一定会凸显出来。
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未来的执着。
“对于未知领域,我通常会采取比较原始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用常识来判断。我不会去规划未来五年、十年,我会想一个很远的目标和很近的目标。大部分知识是没用的,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由于突入袭来的疫情,2020年年初一段时间,黄峥跟大多数人一样,有一段宅在家中的时间,他读了一些哲学书,对生命又产生了一些感悟。
在《2020年致股东信》中,他写道:“时间更像是一个不可逆的向量,它是一股强大的有方向的力量,默默地驱动着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事物,无论我们多么固执地渴求着对称和永恒,时间总是在不断制造着世间种种的不对称、不可逆以及死亡。”
黄峥很喜欢诗人穆旦的《冥想》,其中的这句话,他曾在多种场合多次引用: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一个本分人如黄峥,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过如此。
来源:GPLP 颖秋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