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流量。
零售企业要客人不要客流,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流量都已经商业化了,流量只能通过广告的形式才能够分发出去。
只有一个地方是完全没有商业化的:微信。
因为微信是去中心化的,所以大家才没有看见铺天盖地的广告。微信的广告做得非常克制,只有在两个地方才有广告,一个是朋友圈,另一个就是微信公众号的推文。
零售企业想要流量怎么办呢?要么只能通过商业化购买,要么通过微信获取流量,所以这7个工具其实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零售商对量是有渴求的——恨不得你那里有一个大水库,挖个渠把流量引过来。微信是有很多水,但它不是水库,它更像是瓢泼大雨,你想要得拿盆去接。
最早这“盆”叫做公众号:一个盆不够,我给你7个盆。
然后零售商也很懵逼:我还得会杂技才能接到水是吧?
不好意思,确实得会点杂技。
这时候,运营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这7个工具全都是要运营的,你得用综合的手段对这些工具进行灵活的运用,并且用非常精细的运营才能获得微信的流量。
第二是数据方面的合作。
很多大公司有非常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能不能和零售商结合?
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哪怕是世界顶级的零售公司,他们对于客户数据的积累都是非常单薄的。
客户数据就是电话号码、邮箱、生日等等,顶多还有你在哪里买过什么东西;这些数据分布在系统的不同角落,如果想把它们串起来,还得从多个库去搜索信息整合(其中还有很多脏数据);所以在传统零售行业,数据的积累和运用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
其实T厂也是这样:它的数据很多,但是数据割裂的状况也是非常严重。
有一次马化腾先生就说了,我们认为数据的安全比数据的贯通更重要,所以T厂内部的数据是不会打通的。
将数据给零售商,其中就存在着数据安全的问题。
举个例子:
零售商给我10000人的数据包,你只需要告诉我这个用户的手机号码就好了,我们在我们的数据库里去匹配,得出相对应的行为特征。
然后我就告诉你:你给我提供的这一万人的数据,它的用户特征是什么样的,并不会把每一个人的数据给到商户,因为泄露用户隐私。
比如他们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女性用户,购买的大多数是化妆品以及服饰类的商品,
但是有些聪明的合作商,不断给我们10000人的数据,久而久之他就知道T厂的数据标签就怎么打了.
所以这种合作的办法也不安全,还是要继续优化。
针对这个情况,现在正在建设“TDC”,这个产品未来会提供一个界面给客户,客户可以在里面获得一些T厂的数据支持,同时又不泄露用户的隐私,可以期待一下。
第三是方法论。
T厂曾经做过一个活动,请一些商家过来,集中讲授同行的一些线上运营的方法,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你学会拿回去用。半个月之后你看看效果好不好,不好我们回来研讨,如果好的话,是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传递方法论?
所以有人说:A厂的方案是西医,一针入魂,解决所有问题;T厂是中医,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帮你强身健体,提高效率,获得更多客人。
04
行业生态的空间
那零售业大头和大厂合作之后,是不是其他小厂商就没有机会了呢?
不是的——因为很多事情是大厂做不了也不愿意做的。
以商超为例,这张图中黄色的部分是T厂目前自身有的能力,蓝色的部分是自身没有并且需要依赖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提供的能力,红色的部分是未来准备投资一些区域和产业:

黄色的部分其实很少,大部分是T厂自身没有只能依赖合作伙伴去完成的。特别是第六部分,类似于数据清洗、数据对接、数据接入的工作,在这些领域已经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了。
所以,创业的会是中小型企业,可以顺着新零售深刻又漫长的产业升级,在里面分一杯羹。

这是我在这两年看到的,零售业的现状和困惑,以及一些应对方法,分享给大家。
来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刘军育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