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悄然上浮
这边京东拼命下沉,另一边的拼多多却在忙着上浮。
去年6月,在各大平台为了618大促纷纷亮出底牌之际,拼多多赫然丢出了“王炸”百亿补贴。与以往的补贴不同,此次拼多多这次补贴的商品里,优惠力度最大的是像苹果手机、AirPods之类的“硬货”。
要知道,这类数码产品是最稳定的电商产品类型,除了技术迭代、产业革新之外,没有什么原因能让其降价。因此无论是一线城市的白领,还是四线城市的小贩,都参与到了这场促销狂欢中。
当然,光卖苹果手机还不能满足拼多多“上浮”的野心,所以没过多久它就看上了“变美”生意。今年2月,拼多多万人团活动页面出现了光子嫩肤医美项目,同时许多医美的品牌旗舰店均入驻了拼多多。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医美属于相对高端的服务,毕竟已经超越了生理需求的层次,达到了社交需求的高度。而拼多多进军医美界,也是为了将高端消费者收入囊中。
而在这之后没过多久,拼多多又与国美“联姻”了:4月19日,拼多多宣布认购国美零售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期限三年。国美是老牌零售企业,品质有口皆碑。有了国美背书,拼多多的上浮之路无疑是如虎添翼。
如果再把用户也算在内,拼多多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开始上浮了。从2018年开始,拼多多的用户城市分级结构就已接近于淘宝,来自一二线城市的新增用户接近50%,这与京东的情况刚好相反。
另外,如果你留心拼多多的公关,你会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强调“下沉市场”这个概念了,比如黄峥这两年的致股东信中,就对下沉市场只字未提,取而代之是“普惠”和“新电商”。
曾经下沉市场的王者,终究要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
刻板印象的板,是短板的板
京东与拼多多选择的道路,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殊途同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打破消费者对自己的“刻板印象”,撕下过去的旧标签。
在演艺界,如果一个演员长期饰演同一个类型的角色,就会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他的戏路就是这么窄。即使他尝试突破,新角色的身上也会有旧角色的影子。
这点放在电商上也一样。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给自己贴上标签、将某个特点放大才能让消费者更快记住自己。比如物流快、好货多、品类全等等。相反如果把所有的优点都强行列出来,只会让消费者觉得不真实,从而失去信任。
但随着平台日益发展,这种特色化的营销方式反而成了自己的绊脚石。因为实际上有的平台已经能面面俱到了,但消费者提到它依然只会想起最初的印象,从而选择特色更突出的平台。这也就是刻板印象带来的危害。
因此,拼多多和京东所做的,就是让消费者接受全新的自己。你以为我东西好但卖得贵,我现在告诉你我低价又优质;你以为我这只有白牌货和山寨机,我现在告诉你这有大品牌和iPhone 11。打破刻板印象,是从每一个商品开始的。
另外,拼多多和京东的变化,也是在弥补自己的短板。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拼多多和京东若想向“电商一哥”的宝座发起挑战,必然不能被对手抓住弱点,因此要成为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
再看真正的“六边形战士”阿里,高端有天猫、全品类有淘宝,下沉市场有聚划算和淘宝特价版,生鲜市场有盒马,二手市场有闲鱼,物流有菜鸟联盟……看起来似乎没有它够不到的地方。
所以,无论是拼多多还是京东,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终有一日他们会补齐最后一块短板,消除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那时的电商江湖,一定会比今天更加精彩。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电商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