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中,一直有“五味调和百味鲜”的说法,其中,“鲜”为五味之一,但又高于五味,代表着对美味最高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无鲜不美味,无鲜不成宴”。
随着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人们对“鲜”的追求不仅是调味产品的选择,更是对原食材的“鲜”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早上六七点的菜市场会热闹非凡,而晚上九点之后的超市,生鲜菜品的打折一波接一波。
在人们对食材“鲜”孜孜不倦的追求中,生鲜电商拔地而起,阿里、京东、苏宁等等巨头纷纷入场,将原本与消费者隔山跨海的山珍海味,以到家、到店的方式,满足着消费者的味蕾。
当现代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让消费者尝到那一口“鲜”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海鲜产品,人们不仅要求“鲜”,更要求“活”。
最近因一名消费者在盒马线上下单购买活虾,收到货后发现有部分死亡,进而投诉,随之被媒体争相报道。
毫无疑问,在食品行业,安全永远是不容丝毫懈怠的事。但在海鲜类商品上,“螳螂财经”很想探讨一下,对于生鲜电商,保“鲜”和保“生”,真的是一回事吗?
01 生鲜电商的两道坎,先鲜后生
先来看一组数据生鲜市场体量的数据。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生鲜市场规模自 2013 年以来保持 6%以上增速,在2020年或将达2.16万亿。
而撑起生鲜万亿市场的,是国内消费者平均每周 3 次的购买力。这个数值,高于全球平均值2.5次。
并且,万亿生鲜市场,占主流的购买渠道集中在传统农贸市场和超市等。但在爆发式增长的需求下,以农贸市场为主的生鲜消费渠道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螳螂财经”的读者孙先生就表示,自己的太太喜欢吃基围虾,但周一到周五要上班,不可能早起去买,只有周末的早上牺牲睡懒觉的时间,才可能将楼下菜场里活蹦乱跳的基围虾,变成当天中午的盘中美味。
从而,在高频、刚需,并且短半径的属性下,生鲜电商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里,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力。
“不过,自从家门口有了生鲜超市后,想吃基围虾再也不是周末才能被满足的需求了,不同于菜场早上就被一抢而空的情况,生鲜超市晚上去都还有新鲜的虾,而且,实在懒到不想下楼的话,线上下个单,一会儿就送到门口了,特别方便。”孙先生向“螳螂财经”诉说着生鲜电商带来的便利。
只是,被暴涨的市场需求催出的新事物,确确实实是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正确模式,却依然难以避免问题的存在。
尤其是,一个新平台的诞生,自身的发展,就是不断去解决传统渠道的老问题。
而传统的渠道有多少老问题,新的平台要解决的麻烦就有多麻烦。
不妨看看社交、网约车等行业,在起步的早期,都是乱象丛生:微信横空出世的时候,摇一摇几乎成了网络“约炮”的代名词;网约车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在骂声中不断改进和成长......
所有现在成了“生活必备”的产品,在起步期,都面临着各种问题与质疑,但谁也没办法在在短时间内,就让消费者看到一个面面俱到的完善模式。
一边发展一边治理,几乎是新兴事物的必经之路。
生鲜电商的出现,就是要解决“无法随时买到”、“买到后不新鲜”、“买的过程太麻烦”等等问题。
矛盾的出现,无非是急切的消费者,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一口气将这些问题解决而已。
这对于一个还在起步期的行业来说,太过苛刻。
并且,对于海鲜类产品,“生”和“鲜”一直是两个不同的标准,尽管走在前面的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平台做了很多努力,标准远高于行业与国家规定,但仍存在少量问题难以杜绝的情况。
在一个行业里,走在前面的企业肯定是追求各方都在走市场前端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壁垒,保“生”这件事,难道他们不愿意做到吗?
无非是以目前的技术,整个行业都无法全面做到而已。
02 生鲜电商平台:“夹心饼干”比谁都更希望行业规范化
其实,对于新兴事物,良好的市场环境才更有利于其的发展壮大。而目前看似成为了“夹心饼干”的生鲜电商平台,应该比谁都希望行业的规范化。
一方面,生鲜电商平台并没有隐瞒问题的动力。
对于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并且在起步之时,就已经大张旗鼓向消费者宣扬了这一核心理念。
不管是每日优鲜的被批评变成“每日不鲜”;还是黑猫投诉里叮咚买菜“口感很差”的草莓,.......只要问题出现时,平台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矛头被对准的对象。
这就导致了消费者与平台,都成了案例里的受害者。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