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抗击下”的城市物流
说回到这次“疫情”的第二个重要影响,就是发生在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 在疫情的持续发酵下,不少小区采取了禁止外来人员出入的封闭式管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们被挡在了小区门外。与之对应的,美团、阿里等先后开通了“无接触配送”,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公司前台、门卫值班室等指定位置,减少配送员与用户的直接接触。
所以,未来三五年,随着此次疫情防控的影响,一直围绕新零售等服务下的城市末端配送竞争更激烈。
首先是可持续的市场支撑。城市快递和城市即时配送在过去6年里持续呈现20%~50%的市场增长,而且还将进行超高速发展。从市场需求来看,用户越来越需要柔性化、敏捷化、可定制的物流模式,传统的技术手段和人工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先进科技与传统物流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其次在技术的不断突破,早在2013年的时候,亚马逊就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2016年Prime Air无人机就送出了第一笔订单,2019年亚马逊又对外展示了无人配送车Scout,普通用户享受到无人配送服务的时间点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不只是亚马逊,国内的美团、京东等先后开始了无人配送产品的测试运营,智行者、新石器等推出了配送机器人以取代部分人力,在实际落地应用层面,也有优地科技在深圳NEO大厦和北京华润置地的案例,让服务机器人为业主们送报纸、快递和外卖…….
无人配送本质上属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支应用场景,但2019年并没有等来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而是多家车企将量产的时间节点向后推迟,使得资本市场从盲目追捧回归理性思考,症结恰恰在于技术的不成熟。
另一个问题则是商业模式上的制约。 当下服务机器人的盈利模式以租赁为主,也就出现了两笔经济账:从机器人服务商的角度来看,租赁模式毛利高但营收增速慢,属于典型的“高收低租”;
对于快递公司或生活服务平台而言,倘若机器人的配送成本高于人力、时效性不及人工,处于商业的考量自然会偏向于后者。 在两笔经济账的制约下,无人配送还需要长期的市场教育。
某种程度上说,肺炎疫情激发出的无人配送需求,为服务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量。毕竟2003年的电商平台在商品品类、物流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体验远不如商场购物,正是非典疫情为电商平台制造了培养用户习惯的时间窗口。
一个理想的设想:新型肺炎所折射出的市场痛点,势必会迫使资本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无人配送的前景和社会价值,通过资本的全方位接入和政策上的红利,加快无人配送的技术迭代和商业落地,继而重现电商行业的崛起路径。 当然,设想成立的前提是无人配送产业链中的玩家们,还需要在用户体验上制造出更多的惊喜,让疫情对商业模式变革从变量成为定量。
来源: 微信公众号:高工机器人 千千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