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进入“速冻”状态,而曾经风风火火的生鲜电商,似乎也一起进入了“寒冬”模式。
11月22日,被誉为“生鲜电商黑马平台”的呆萝卜通过其公众号宣布,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公司日常经营受到重大影响。这距离它宣布完成6.3亿元融资的消息,仅仅过去了5个月时间。
“黑马”难奔,创企折戟。2019年的生鲜电商,经历“冰火两重天”。10月29日,互联网生鲜品牌“迷你生鲜”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迷你生鲜会员费及订单退款计划”;7月,曾经风光一时的“鲜生友请”出现“爆雷”,其主要负责人被拘留。而其他看似“坚挺”、背靠“大厂”的互联网生鲜品牌,脚步也在放缓,纷纷出现了关店现象。
这个被估算规模达到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在通往其长长的赛道上,长满了鲜花,也布满了地雷。
众所周知,生鲜高耗损、低毛利,堪称零售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这个行业不仅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长,需要有强大的供应链和高标准的品质保障,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就是这样一门“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的生意,前赴后继者却络绎不绝。纵观那些“倒下”的生鲜电商平台,几乎玩的都是“前期贴钱烧市场,铺开之后再赚钱”的套路。它们对于掣肘行业发展痛点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往往在说服投资人和宣发时天花乱坠,落地时却一地鸡毛,规模摊得越大、亏损越多,融资一旦跟不上,就全盘乱套,崩得更快。
实际上,早在呆萝卜7月份拿到最新一轮融资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其运作模式并无太大创新,早有先驱们尝试,且大多已被验证失败或者仍在苟延残喘。而呆萝卜却一而再拿到融资,因此有人预言,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共享单车’味儿”。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一言成谶”。
烧钱、扩张、上市、套现……也许对一些入局者和其背后的资本来说,行业发展规律和痛点问题的解决不是最重要的,趁着风口“割韭菜”才是终极目的。而这样的玩法,也许有人侥幸成功过,但更多的人注定会失败。
如今,甚嚣尘上的“共享单车”逐渐回归理性常态,但其背后烧掉的无数资金和留下的一堆废铁,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笔者希望,那些仍源源不断加入生鲜电商赛道的“勇士”,能秉持对行业的敬畏和对消费者的初心,不要让生鲜电商成为下一个 “共享单车”。
来源:杭州日报 王莉莉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