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知名的《1843》杂志专门研究了“手艺经济”,比如美国华盛顿地区一个一流律师辞职建厂做起了饼干,一个物流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辞职去做手工泡菜等等。
那些收入优渥、社会地位很高的精英人士,舍得放弃一切去做网红产品,这只怕不仅仅是情怀了。这样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制造时代,反而想要倒回去从事手工艺生产。
《1843》杂志给出了一种解释:这是对于大规模批量生产、同质化以及工业化的反抗(Craft economy is the opposite of mass-produced, homogenised andindustrial)。
机器可能有很高的智能,但机器是没有情感、没有趣味的,手工艺基于人的灵感、审美和情感趣味,往往可以将产品做出预期之外的精致。那种灵光一闪的惊喜,也给用户带来特殊的体验。
一般人去超市里买流水线上生产的泡菜,是一罐4美金,而手工的网红泡菜是一罐10美金。买网红泡菜的人,跟别人聊起来也都是个谈资。谈资往往比产品本身昂贵得多。
控货、控店、控心智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新制造”是一个特别宏大的前沿话题,这跟一般的网红店主有什么关系呢?
恰恰相反,我觉得,“新制造”给普通网红店家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驾驭制造端”的重要机会。
一想到制造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巨大的工厂,精密的流水线,复杂的技术,这都距离普通人太遥远,甚至令人望而生畏。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那些网红卖家自己的产品都从哪里来?
我在前面《红人卖家的成长路线图》一文中提过杭州九堡,这里堪称网红电商的大后方。杭州九堡常驻人口4万左右,但是外来人口有10多万,密密麻麻聚集了几千家服装工厂,还有面料、拉链等等各种供应商。而且,附近滨江、萧山、西溪的供应商与之呼应。很多网红卖家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后方基地,挑货、选货、卖货,变化灵活。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曾经,我听人讲过一个零售业成功的“胜者模型”(winner pattern),那就是:控货、控店、控心智。
“控店”主要指拓展渠道。
国内的大型电商渠道不多,阿里、京东、拼多多加上美团、饿了么就没了,而且电商垄断越来越强,连瑞幸咖啡也只能大规模在线下开店。
“控货”主要指建立自有品牌。
美国的好市多(Costco)自有品牌占30%,德国的阿尔迪(ALDI)更是占比高达90%,我不仅能卖很多好东西,更能做很多好东西,这才是世界一流卖家。
“控心智”主要指捆绑流量。
一个城市里20%的人经常可以看见你,你才算建立了一个零售品牌。一般零售店有30%的客人是回头客,就很不错了,但网红店的这一比例要求至少超过50%。
我认为,控店、控货、控心智也是网红店主的“胜者模型”,我重点讲一下控货。
坦白说,任何红人大V都不可能永久当红,粉丝也有厌倦的时候。况且,现今红人大V的流量红利已经过去了,网红店主的转型方向在哪里?
这里提供两个参考样本:
张大奕在2011年开始做网店模特,后来与合伙人开了第一家网红店,2015年成为淘宝服装品类的销售冠军,2016年登陆新三板,2018年宣布将赴美IPO。注意:此时张大奕的主业已经不是网红店主了,而是做孵化网红的生意,想打造更多能带货的“张大奕”。张大奕的转型重心还是控心智。
Anna起步比张大奕晚,微博和店铺粉丝数远不如张大奕,但销售成绩很快超过张大奕,是2016年“电商红人商业价值榜”的第一名。
Anna最厉害的一点,为了解决网红店“发货慢”的固有问题,她自建400多人的工厂,同时与6家工厂合作,这为预售后做到快速补单提供不少支持。Anna的发展重心是控货。
当今时代,网红店的持续崛起,背后一定有制造端的重塑和支持,使之做到更强的控货能力。
你可能无法想象,美国奥利奥和英国麦维他饼干在中国的代工厂,已经开始给网红品牌定制产品、小批量持续供货了。台湾旺旺控股在1992年就进入大陆市场,目前的年营收规模在200亿元左右,旗下拥有百种休闲食品和饮料产品,但最近两年,给网红品牌的小规模代工订单有50%以上的增长。
青岛有一家服装工厂,将人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做了研究,有世界上90%以上的人体大数据,以前流水线五分钟可能生产2000件同样的衣服,今后五分钟要生产2000件完全不同的衣服。这就给网红店的私人定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制造时代的产品上线,必将是前所未有的高效、灵活、有亲和力,网红店主也将获得广泛得力的盟友。所以,网红店的时代是新制造的最好时代,新制造的时代也是网红店的最好时代。
(来源:微信公众号“李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网红店